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由化脓性细菌侵袭骨组织引发涵盖骨膜骨质及骨髓等部位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途径包括血源性播散创伤后感染及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病因有血源性传播(儿童因骨骺板屏障菌栓滞留干骺端成人多因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经血循环抵骨组织)、创伤后感染(皮肤开放性创伤致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向周围骨组织扩散);病理过程是细菌侵入后局部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后出现骨质修复形成新骨;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高热寒战等感染中毒表现)和局部表现(病变部位疼痛红肿压痛肢体活动受限严重时局部脓肿皮肤破溃);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和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约2周后见骨质破坏CT、MRI对早期诊断价值高);治疗原则是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必要时手术引流排脓控制感染扩散;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为儿童需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避免慢性化及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家长关注肢体异常表现;成人伴基础病如糖尿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综合考虑基础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一、定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侵袭骨组织引发的炎症,涵盖骨膜、骨质及骨髓等部位,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常见,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源性播散、创伤后感染以及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二、病因1.血源性传播:儿童因骨骺板存在屏障作用,菌栓易滞留于干骺端,此为儿童高发的重要因素;成人则多因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细菌经血液循环抵达骨组织引发感染。2.创伤后感染:皮肤开放性创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从而诱发感染。3.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如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向周围骨组织扩散,进而导致骨髓炎发生。三、病理过程细菌侵入骨组织后,局部出现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质修复,形成新骨。四、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体温可高达39℃以上。2.局部表现:病变部位有疼痛、红肿、压痛,肢体活动受限,病情严重时局部可形成脓肿,皮肤出现破溃等情况。五、诊断方法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2.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约2周后可见骨质破坏,CT、MRI对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显示骨组织的病变情况。六、治疗原则主要是应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采取手术方式引流,以排出脓液,控制感染扩散。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由于儿童骨骼发育特点,发病后需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避免延误导致骨髓炎慢性化或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肢体异常表现,如疼痛、肿胀等。2.成人:若成人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病,因为基础病可能影响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进而影响骨髓炎的治疗及预后,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