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伴有发热是病原微生物侵袭扁桃体引发的炎症伴体温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病因有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等)感染及免疫力低下、接触病原体感染者等诱因,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发热、扁桃体红肿疼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休息、多饮水等)和药物(细菌用抗生素、病毒对症退热),特殊人群中儿童需监测体温遵医嘱用药,老年要防并发症,孕妇用药谨慎优先物理降温。
一、疾病定义
扁桃体炎伴有发热是由病原微生物侵袭扁桃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同时伴随体温升高的临床病症,属于感染性疾病范畴,主要由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致。
二、病因分析
(一)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引发扁桃体炎症并伴发热,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受此类细菌侵袭。
(二)病毒感染
腺病毒、鼻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病毒入侵扁桃体后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出现炎症及发热表现,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毒感染导致扁桃体炎伴有发热的情况相对多见。
(三)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熬夜、营养不良者)、接触病原体感染者(如与扁桃体炎患者密切接触)等易诱发该病。
三、临床表现
(一)发热表现
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多为中热(38℃~39℃)或高热(≥39℃),且发热持续时间因病原体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异,细菌感染所致发热可能相对持续且波动较大,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时呈自限性,病程中体温有波动趋势。
(二)扁桃体局部表现
扁桃体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吞咽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扁桃体外观,了解红肿程度、有无脓性分泌物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是常用检查,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必要时可进行病原体培养及核酸检测以明确具体致病病原体。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发热时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饮水以促进代谢,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
(二)药物治疗
明确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以对症退热等支持治疗为主,退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需遵循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易出现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体温≥38.5℃且有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同时因儿童肝肾功能尚不成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二)老年患者
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扁桃体炎伴有发热时需警惕病情加重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应密切关注体温及扁桃体炎症变化,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三)孕妇患者
孕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发热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控制体温,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