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肿瘤包括良性与恶性两类,良性常见直肠腺瘤等生长缓慢部分有恶变倾向,恶性主要是直肠癌按组织学分类,病因有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及炎症性肠病,症状上良性早期常无症状后期有便血等表现,恶性早期有便血等后期有转移相关症状,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有炎症性肠病或遗传病史者需注意相应监测与干预事项。
一、定义
直肠肿瘤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直肠肿瘤如直肠腺瘤等,恶性肿瘤主要为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分类
(一)良性直肠肿瘤
常见的有直肠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多为单发,生长缓慢,一般较少发生转移,但部分腺瘤有恶变倾向。
(二)恶性直肠肿瘤
主要是直肠癌,按组织学类型可分为腺癌、黏液腺癌等,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向周围组织浸润并可能转移至其他部位。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会显著增加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此类患者体内存在遗传突变,易发生直肠腺瘤并进一步恶变。
(二)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等物质的含量,可能刺激肠道黏膜;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致癌风险。
(三)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可能导致直肠黏膜异常增生,进而引发肿瘤。
四、症状
(一)良性直肠肿瘤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便血(多为便表面带血)、排便习惯轻度改变(如便次略增多等),部分患者可触及直肠内肿块。
(二)恶性直肠肿瘤(直肠癌)
早期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常混有黏液)、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等)、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消瘦、乏力、肠梗阻等表现,晚期还可能出现转移部位相关症状,如肝转移时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五、诊断方法
(一)直肠指检
是直肠癌简便且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内肿块,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及活动度等。
(二)结肠镜检查
能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病变,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直肠肿瘤的金标准。
(三)影像学检查
1.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肿瘤在直肠壁内的浸润深度、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肿瘤分期。
2.腹部CT或超声检查:用于评估有无肝等远处转移。
六、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肿瘤的反应可能不典型,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诊,警惕直肠肿瘤可能。
(二)有炎症性肠病病史人群
此类人群属于直肠肿瘤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三)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人群
应进行基因检测及密切的肠镜监测,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手术等干预措施,降低直肠肿瘤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