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由多种原因致病程超三月且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肾脏损伤证据,常见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发病机制涉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症状,进展期有水肿等表现,诊断依据病史等及实验室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与先天等相关需关注生长发育,女性妊娠要监测,基础病患者需控原发病,老年常合并病用药谨慎要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
慢性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病程超过3个月,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和(或)存在肾脏损伤证据(如蛋白尿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常见病因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是导致慢性肾病的重要原发性因素,炎症持续作用损伤肾小球结构与功能。
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脏微血管,引发肾小球硬化等病变,随病程进展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病。
3.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肾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实质缺血,进而影响肾脏滤过功能。
4.多囊肾:遗传性疾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逐渐破坏肾组织,影响肾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二)发病机制
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多种病理过程,炎症因子持续刺激可导致肾脏纤维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血管收缩与钠水潴留,加速肾脏功能恶化。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夜尿增多等非典型表现。
(二)进展期表现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开始)、血压升高、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血尿等,还可逐渐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严重时可影响全身多系统功能。
四、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中,eGFR(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低于60ml/(min·1.73m2)且持续超过3个月,或存在肾脏损伤证据(如尿常规示蛋白尿、尿沉渣异常等)即可诊断为慢性肾病。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慢性肾病
多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相关,需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因肾脏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其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临床中要注重早期发现与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对儿童长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女性慢性肾病患者
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在孕前及孕期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蛋白尿等指标,评估妊娠风险,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健康。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需严格控制原发病,糖尿病患者要平稳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慢性肾病进展,同时定期监测肾脏相关指标。
(四)老年慢性肾病患者
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需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更要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如采用低盐饮食以减轻肾脏钠水潴留负担,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适量运动以维持机体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