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与一般意义上的癌在定义、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上存在差异,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无侵袭和转移潜能、治疗简单预后好,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有侵袭转移潜能、需综合治疗且预后相对差,不同人群患原位癌时治疗等也有不同考量。
一、定义差异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向下侵袭,也没有发生远处转移。而一般意义上的癌(浸润癌等)是癌细胞已经突破基底膜,具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潜能的恶性肿瘤。从严格的病理学定义角度,原位癌的病变范围和生物学行为与典型癌不同。例如,在一些上皮组织发生的原位癌中,如宫颈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宫颈上皮内,未侵犯到更深层组织。
二、生物学行为不同
1.侵袭性:原位癌没有侵袭周围组织的能力,因为它未突破基底膜,而癌(浸润癌)具有很强的侵袭性,会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并可通过淋巴系统、血液循环等途径发生远处转移。大量的病理学研究表明,原位癌病灶周围没有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的现象,而癌组织则可见明显的间质浸润。
2.转移潜能:原位癌通常不存在转移的情况,因为其癌细胞没有突破基底膜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的途径。而癌(如肺癌、乳腺癌等浸润癌)具有转移的可能性,一旦发生转移,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例如,通过对多种癌症的追踪研究发现,原位癌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远处转移灶,而癌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在身体其他部位发现转移病灶。
三、治疗及预后差异
1.治疗方式:原位癌的治疗相对简单,通常可以通过局部切除等方式进行治疗,如一些皮肤原位癌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术后一般不需要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而癌(浸润癌等)往往需要综合治疗,除了手术切除外,还可能需要配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肺癌浸润癌,手术切除后常需要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等。
2.预后:原位癌患者预后通常非常好,通过及时治疗,一般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而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发生转移的癌患者,预后更不容乐观。大量临床随访数据显示,原位癌患者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远优于癌患者。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原位癌患者治疗和预后差异相对癌来说较小,因为原位癌本身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性别方面,原位癌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和治疗差异不像癌那样有显著的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方面,原位癌的发生可能与一些慢性炎症、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而对于原位癌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康复,但治疗主要基于病理情况;病史方面,既往有相关上皮组织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原位癌的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但原位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与既往病史的关联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上,治疗上还是以病理诊断后的局部处理为主。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原位癌时,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手术等治疗时需要更加关注手术耐受性等情况,要综合评估身体各器官功能来制定治疗方案;儿童患原位癌非常罕见,一旦发现,治疗上要在保障儿童生长发育等基础上进行局部病变的处理,尽量减少治疗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等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