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发的慢性感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且多经血行等传播致病,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等,有全身低热盗汗等及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可通过影像学、结核菌素试验等诊断,采用抗结核药物或手术治疗,儿童要监测骨骼发育等,老人需评估基础病及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影响等,女性要注重营养和心理疏导。
一、定义
骨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或关节所引发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多经血液从原发病灶(常见为肺结核)播散至骨或关节部位从而致病。
二、病因
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致病的直接因素,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可活跃并侵入骨或关节组织引发病变。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行传播,即结核分枝杆菌从原发病灶进入血液循环,随后定植于骨或关节部位;也可通过直接蔓延等方式传播,但相对少见。
三、发病部位
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尤其是腰椎),其次为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等,不同部位的发病与该部位的解剖结构、活动度等因素相关,比如脊柱活动度大且负重,易受结核菌侵袭。
四、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这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所致。
2.局部症状:病变部位有疼痛,初期多为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若关节受累还会有功能障碍,如脊柱结核患者可能出现弯腰困难等表现;部分患者病变处可形成窦道,有脓液流出。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细节、死骨情况等。
MRI检查:对早期骨髓炎、软组织病变等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更早发现病变。
2.结核菌素试验:通过检测体内是否有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来辅助诊断,但该试验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3.结核菌涂片及培养:从病变部位的分泌物等进行涂片或培养,若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可明确诊断,但培养周期较长。
六、治疗方式
1.抗结核药物治疗:使用抗结核药物杀灭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用药原则。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有明显脓肿形成、死骨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清除病灶,如病灶清除术等,但手术需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进行。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骨结核病: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结核病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发育,需早期诊断并规范抗结核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骨骼发育情况,同时保证营养供给,因为儿童生长需要充足营养支持。
2.老年人骨结核病: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骨结核治疗的影响,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改善全身状况。
3.女性骨结核病:女性在治疗期间要注重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因疾病可能对生活产生影响,需给予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