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致肝细胞持续炎症损伤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增加发病风险,长期大量饮酒可引发酒精性肝病显著提高肝癌几率,肥胖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为肝癌,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可损伤肝细胞DNA增加风险,某些遗传性疾病及家族史可增加发病可能,2型糖尿病因相关因素提升风险,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或吸烟也可增加风险,特殊人群需采取如乙肝携带孕妇做好母婴阻断、长期饮酒男性限酒、肥胖人群控体重、有家族史者定期筛查等防控措施。
一、病毒性肝炎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全球约80%的肝癌与HBV或HCV感染相关。HBV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HCV主要通过输血、针刺等医源性途径或不安全注射等传播。慢性HBV或HCV感染可引起肝细胞持续炎症损伤,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二、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发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进展为肝硬化,显著提高肝癌发生几率。男性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持续5年以上)时,肝癌风险明显升高。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肝毒性,可损伤肝细胞DNA,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促进肝癌发生。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随着肥胖率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逐年增加。NAFLD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进而引发肝癌。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因素,更易罹患NAFLD,需密切关注肝脏健康状况。
四、黄曲霉毒素暴露
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质,主要污染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食物。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损伤肝细胞DNA,干扰细胞正常增殖调控,显著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在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如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南方等地),肝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五、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增加肝癌发病风险,如血色病(因铁代谢异常导致铁过载,损伤肝脏)、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障碍引发肝脏病变)等。此外,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群,其亲属患肝癌的遗传易感性升高,需定期进行肝癌相关筛查。
六、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患肝癌的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升高。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状态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可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发展。
七、其他相关因素
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如亚硝胺类、有机氯农药等)、吸烟等也可能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例如,长期暴露于某些工业化学物质的人群,肝细胞受到持续损伤,肝癌发病几率上升;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肝脏,间接增加肝癌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需严格做好母婴阻断措施,降低婴儿感染HBV的几率;长期饮酒的男性应主动限制酒精摄入,减少酒精性肝病发生风险;肥胖人群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降低NAFLD进展为肝癌的风险;有肝癌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如甲胎蛋白检测、腹部超声检查等),以便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