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和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筛查常用,可发现1-2cm病变,高危人群定期查)、CT(分平扫和增强,能发现1cm左右病灶,注意造影剂等问题)、MRI(诊断价值高,分辨率高,有金属植入物者不能做);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中甲胎蛋白是重要标志物,AFP异常结合影像需高度怀疑肝癌;肝穿刺活检适用于影像等难确诊的占位病变,有出血等风险,有严重出血倾向等情况禁忌,特殊人群需谨慎权衡。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简便且无辐射。通过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情况,能发现直径1-2cm左右的病变。对于有乙肝、丙肝等肝病基础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一般每6个月左右检查一次。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若存在肝癌高危因素,超声检查的频率和重点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比如长期大量饮酒者更要密切关注肝脏超声表现。
2.CT检查:包括平扫CT和增强CT。增强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灶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等其他肝脏病变。一般可发现直径1cm左右的肝癌病灶。对于一些超声检查发现异常但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常需进一步行CT检查。在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患者是否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选择,并在检查前后充分补液等以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
3.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在显示病变与血管的关系、鉴别诊断等方面有优势。对于超声、CT检查可疑的肝癌病灶,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其对病灶的分辨率更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等。但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该检查,需提前告知医生自身情况。
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1.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之一。AFP升高常见于肝癌患者,但也可见于其他情况,如妊娠、肝炎活动期等。一般来说,AFP大于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8周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应高度怀疑肝癌。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AFP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一般成年男性AFP正常参考值通常小于25μg/L,成年女性小于20μg/L等。对于有肝病基础的人群,定期检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
三、肝穿刺活检
1.适应证:对于通过影像学及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穿刺活检。比如一些超声或CT等检查发现的结节,性质不明确时,肝穿刺活检可以获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从而明确是否为肝癌。但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感染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大量腹水、肝外梗阻性黄疸等情况的患者一般不适合进行肝穿刺活检。在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凝血功能等检查,以降低活检相关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由于其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不同,在考虑肝穿刺活检时需更加谨慎,充分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