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病程短于2周,有基础病因、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表现;亚急性起病较急,病程15天至26周,有相应黄疸、凝血功能、肝性脑病表现;慢性有慢性肝病基础,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腹水、低蛋白血症等表现,诊断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特殊人群要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对指标的影响。
一、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基础病因
有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基础病因,如药物中毒、病毒性肝炎(如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缺血缺氧性损伤(如休克导致肝脏缺血)等不同病因可能有各自相关的诱发因素,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可能在某些诱因下急性加重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
1.黄疸:短期内血清总胆红素迅速升高,通常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μmol/L(10mg/dl),且每日上升≥17.1μmol/L(1mg/dl),这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所致。
2.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功能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3.肝性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是由于肝功能衰竭时代谢紊乱,血氨等毒性物质不能正常代谢清除,进入脑组织干扰脑的正常功能。
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病程特点
起病较急,但病程在15天至26周之间,有别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病程短于2周)和慢性肝功能衰竭(病程长于数月)。
(二)相关指标表现
1.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较明显,也遵循短期内快速上升等特点。
2.凝血功能:INR≥1.5或PTA≤40%,同样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受损。
3.肝性脑病情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根据肝性脑病的分期(如0期为潜伏期、1期为前驱期等)来综合判断病情程度,不同分期有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差异。
三、慢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一)基础慢性肝病背景
有慢性肝病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患者有长期慢性肝病的相关表现,如既往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肝脏形态结构改变等。
(二)肝功能及相关指标改变
1.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大于34.2μmol/L(2mg/dl),但更强调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进行性变化。
2.凝血功能:INR≥1.5或PTA≤40%,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减退。
3.其他表现:常伴有腹水、低蛋白血症等情况,腹水是由于门静脉高压、白蛋白合成减少等多种因素导致,低蛋白血症则是因为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并且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的全身状况恶化,如消瘦、体力明显下降等。
不同类型的肝功能衰竭在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对各项指标的影响,例如儿童肝功能处于发育阶段,一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在判断凝血功能等指标时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标准范围来进行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