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有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致酒精性肝病、肥胖等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某些遗传性疾病等遗传因素、糖尿病等代谢相关因素及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等,特殊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需做好母婴阻断,长期饮酒人群应限酒并定期检查,肥胖人群要控体重,有肝癌家族史人群需定期筛查。
一、病毒性肝炎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全球约50%的肝癌与HBV感染相关,HCV感染也可导致肝细胞持续炎症损伤,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慢性HBV或HCV感染时,病毒持续激活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反复损伤与修复,长期炎症环境促使基因突变累积,最终诱发肝癌。
二、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在此基础上肝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毒性,可损伤肝细胞DNA,干扰肝脏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肝细胞的遗传稳定性,从而增加癌变几率。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随着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流行,NAFLD患病率上升,该病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机制参与其中,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增多,引发炎症反应,促使肝细胞异常增殖与癌变。
四、黄曲霉毒素暴露
黄曲霉毒素B1是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长期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如霉变玉米、花生等)可损伤肝细胞DNA。在HBV感染基础上合并黄曲霉毒素暴露,会显著提高肝癌发病几率,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细胞内基因表达和代谢通路,加速肝癌发生进程。
五、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增加肝癌发病风险,家族性肝癌提示遗传易感性作用。部分肝癌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基因位点,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肝脏代谢、免疫等功能,使个体对肝癌致病因素更易感。
六、代谢相关因素
糖尿病患者肝癌发病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等代谢异常有关。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肝细胞增殖,IGF-1异常升高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共同推动肝癌发生发展。
七、其他相关因素
长期接触亚硝胺类、偶氮芥类等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暴露,可增加肝癌风险。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肝癌发病风险也会升高,免疫功能受损使机体清除癌变细胞能力下降,利于肝癌发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需做好母婴阻断,降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长期饮酒人群: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伤,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
肥胖人群: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控制体重,降低NAFLD相关肝癌风险,建议保持健康体重指数(BMI)在18.5~23.9kg/m2。
有肝癌家族史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及肝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诊断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