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是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三月含eGFR下降等情况,常见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等,早期部分无症状仅检查可现异常,进展期有水肿等表现,诊断靠尿液、肾功能、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控制血压、管理血糖、限制蛋白摄入、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等、儿童要关注生长等、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等。
一、定义
慢性肾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且这种异常持续时间≥3个月,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蛋白尿等情况,可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二、常见病因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是导致慢性肾病的常见原因,由肾小球自身病变引发肾脏功能逐渐受损。
2.继发性因素: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损伤肾小球及肾小管,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害肾脏微血管,引发肾脏病变。
三、主要症状
1.早期表现: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乏力、血压升高、尿量改变(如少尿或夜尿增多)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贫血、骨骼病变等。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尿常规可检测蛋白尿、血尿等情况,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评估尿蛋白排出量。
2.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可反映肾脏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能反映肾脏过滤血液的功能。
3.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结构是否异常,有助于排查肾脏器质性病变。
五、非药物干预为主的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非糖尿病、非肾病患者血压目标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目标为<130/80mmHg),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
2.管理血糖: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使血糖达标,延缓肾病进展。
3.限制蛋白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适量摄入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
4.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但需根据自身情况适度),保持健康体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肾病患者需更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因老年人肾功能本身随年龄下降,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注意预防脱水,保持充足但不过量的水分摄入。
2.儿童:儿童慢性肾病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治疗时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定期评估肾功能及生长指标,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肾脏或生长的药物。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要定期检查眼底、尿蛋白等,及时发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调整治疗方案,注意避免足部损伤等糖尿病常见伴随问题对肾脏的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