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断裂后膝盖窝出现疙瘩可能由血肿机化、瘢痕组织增生、肌腱断端回缩团块所致,急性期需制动休息、冷敷,恢复期要就医评估、进行康复治疗或手术干预,儿童需谨慎处理防影响发育,老年人康复训练要缓慢且考虑既往病史,女性要注意激素对修复影响及孕期哺乳期用药等情况。
一、可能原因
1.血肿机化:肌腱断裂常伴随周围血管损伤出血,血液积聚后若未完全吸收,会逐渐机化形成疙瘩样结构。一般在肌腱断裂急性期(通常指受伤后2周内)易出现,因局部出血后机体修复过程中血块未能及时消散。
2.瘢痕组织增生:肌腱断裂后进入修复阶段,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若瘢痕过度增生则可能在膝盖窝处形成较硬的疙瘩样结构,多在受伤后数周及以上出现,与个体修复能力差异相关,比如瘢痕体质者更易出现明显瘢痕疙瘩。
3.肌腱断端回缩团块:肌腱断裂后,近端肌腱因肌肉收缩等因素发生回缩,断端聚集形成团块状结构,外观上表现为膝盖窝处的疙瘩,这是肌腱断裂后解剖结构改变的直接结果。
二、应对措施
1.急性期处理(受伤后1-2周内):
制动休息:立即停止引起肌腱断裂的活动,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膝盖部位,限制膝关节活动,避免疙瘩进一步增大,例如采用膝关节伸直位固定,防止肌腱断端移位加重损伤。
冷敷:在受伤初期(24-48小时内),可间断使用冰袋冷敷膝盖窝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
2.恢复期处理(受伤2周后):
就医评估:及时就诊,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疙瘩的性质,若为血肿机化或瘢痕组织增生且影响膝关节功能,可能需要进一步干预。例如,超声可清晰显示局部组织的结构及回声情况,辅助判断疙瘩的成分。
康复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但需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加重。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初期可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随着恢复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
手术干预:若疙瘩是由于肌腱断端回缩明显且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重新修复肌腱,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例如,对于部分严重的肌腱完全断裂患者,手术是修复肌腱的主要手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肌腱断裂相对少见,若发生需高度重视,因其骨骼肌肉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处理时更需谨慎。应及时到儿科骨科就诊,避免因处理不当影响儿童膝关节的正常生长发育,康复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儿童康复的特殊要求,康复训练强度需根据儿童年龄和恢复情况精细调整。
老年人:老年人肌腱断裂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出现膝盖窝疙瘩时更要密切关注,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制动时需注意固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康复训练要缓慢进行,防止因骨质脆弱等原因导致再次损伤,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以便综合制定诊疗方案。
女性:女性在肌腱断裂后恢复过程中需注意激素水平等因素对修复的影响,康复期间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摄入,促进组织修复,但要避免盲目进补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影响膝关节负荷,同时女性若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用药及治疗方式需充分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母婴安全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