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生化指标(ALP、GGT、胆红素、转氨酶、白蛋白等异常)和自身抗体(AMA尤其是AMA-M2为标志性抗体);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初步筛查)和MRCP(评估胆管);肝活检是金标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检查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实验室检查指标
1.生化指标
碱性磷酸酶(ALP):多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ALP显著升高,通常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其升高与胆管损伤导致的胆汁淤积有关,ALP的升高反映了肝细胞对胆汁淤积的反应以及胆管系统的破坏。
谷氨酰转肽酶(GGT):GGT也常明显升高,与AL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样是因为胆汁淤积引起肝细胞内GGT释放增加。
血清胆红素:早期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结合胆红素会逐渐升高,这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反映了肝脏胆汁排泄功能进一步受损。
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通常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这是因为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相较于其他一些肝病,升高幅度相对较小。
血清白蛋白:早期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白蛋白水平会逐渐降低,提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
2.自身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标志性抗体,其中AMA-M2亚型的阳性率高达90%以上,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AMA的存在表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线粒体相关抗原,导致胆管损伤。
其他自身抗体: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抗核抗体(ANA)等其他自身抗体,但阳性率相对较低,且特异性不如AMA-M2。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和胆道的一些异常改变,如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胆道系统可能有轻度扩张等表现,但超声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特异性相对有限,更多是用于初步筛查和排除其他胆道疾病。
2.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管的狭窄、扩张等病变,对于评估胆管受累情况有重要价值,可帮助判断疾病的分期和严重程度。
三、肝活检病理检查
肝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金标准。其典型病理表现为:汇管区炎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随后出现胆管损伤、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逐渐进展为肝硬化。通过肝活检可以明确肝脏的病理改变程度,对于确诊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关键意义。不过,肝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权衡其风险和诊断价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极为罕见,若怀疑儿童有相关疾病,需谨慎进行各项检查,由于儿童对有创检查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对指标的影响,在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检查方式。女性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自身抗体等指标可能产生的干扰,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检查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有心脏病的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要关注心功能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