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及乳突气房黏膜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发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未有效控制及其他因素急性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乳突部皮肤红肿压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慢性有长期耳流脓、听力不同程度下降等局部表现分类分急性(病程6-8周内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和慢性(病程超8周因急性未愈等致)诊断靠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及颞骨CT等治疗急性用抗感染、对症及局部治疗慢性药物无效等可手术特殊人群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抵抗力弱要控基础病。
一、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涵盖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黏膜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发,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二、病因
1.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累及鼻咽部后,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为常见诱因,儿童因咽鼓管短、宽、直,更易受此影响。
2.急性中耳炎未有效控制:急性中耳炎时,病原体未被彻底清除,炎症迁延至乳突气房可引发乳突炎,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病。
3.其他因素:如游泳时污水进入中耳、鼓膜外伤后继发感染等,也可导致中耳乳突炎。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1.局部表现:耳痛明显,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放射至头部,小儿常哭闹不安;伴听力下降、耳流脓,初期流脓可为血性,后转为黏脓或脓血性;乳突部皮肤红肿,乳突区压痛。
2.全身表现:发热,体温可达39~40℃,儿童可出现呕吐、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1.局部表现:长期耳流脓,脓液可为黏脓、脓性且可有臭味;听力不同程度下降;鼓膜穿孔,多在紧张部。
2.全身表现: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等表现。
四、分类
1.急性中耳乳突炎:病程6~8周以内,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炎症主要累及乳突气房黏膜及骨质。
2.慢性中耳乳突炎:病程超过8周,多因急性中耳乳突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感染所致,可伴中耳骨质破坏等病理改变。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耳部症状出现时间、诱因、症状变化等,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等。
2.耳部检查:观察鼓膜充血、穿孔及流脓情况,检查乳突部皮肤有无红肿、压痛等。
3.影像学检查:颞骨CT为重要诊断手段,可显示乳突气房黏膜增厚、气房模糊或积液等改变,明确病变范围及程度。
六、治疗原则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1.抗感染治疗:依据病原菌类型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控制感染。
2.对症治疗:耳痛明显者给予止痛药物;发热者进行退热等对症处理。
3.局部治疗:清洁外耳道脓液后,选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1.药物治疗:控制感染、清除中耳积液,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及黏液促排剂等。
2.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伴中耳骨质破坏等情况时,可考虑行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清除病变组织、改善听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中耳乳突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耳部症状及体温变化,因其咽鼓管解剖特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致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中耳乳突炎恢复较慢,需预防感染加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因基础疾病可影响病情恢复并增加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