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鼻炎为过敏性鼻炎特定类型,由花粉等季节性过敏原触发具季节性发作规律,过敏原因素含树木、草类花粉等,遗传易感性是发病基础且环境中过敏原暴露程度影响发病,典型症状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及伴随眼痒等,诊断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干预(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冲洗)和药物治疗(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特点
季节性鼻炎是过敏性鼻炎的一种特定类型,由花粉等季节性过敏原触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作规律,多在特定花粉传播季节(如春季花粉季、秋季蒿草季)高发,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鼻黏膜Ⅰ型变态反应性炎症。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过敏原因素
常见季节性过敏原包括树木花粉(如春季的柏树、杨树花粉)、草类花粉(如秋季的蒿草花粉)等,过敏原通过呼吸道吸入后,与鼻黏膜表面的肥大细胞等结合,促使其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发鼻黏膜炎症反应。
(二)遗传与环境因素
遗传易感性是发病基础,具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环境中过敏原的暴露程度是触发疾病发作的关键因素,如花粉浓度、气候条件等影响发病频率与严重程度。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鼻痒:阵发性鼻内瘙痒,难以忍受,常伴反复揉鼻动作。
2.喷嚏:呈阵发性发作,每次可数个至数十个。
3.流涕:大量清水样鼻涕,持续流出。
4.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可因鼻黏膜水肿导致鼻腔通气受阻。
(二)伴随症状
可能出现眼痒、流泪、咽喉痒等,儿童患者因鼻痒可能出现“过敏性敬礼征”(即因鼻痒而用手掌向上揉鼻)。
四、诊断要点
(一)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发病季节、症状出现规律、过敏原接触史及家族过敏史等。
(二)体格检查
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肿大,鼻腔内有清水样分泌物。
(三)实验室检查
1.皮肤点刺试验:检测对常见季节性过敏原的敏感性。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体内针对特定过敏原的免疫球蛋白E水平,辅助诊断。
五、治疗策略
(一)非药物干预
1.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过敏季节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室内关闭门窗并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过敏原暴露。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黏膜表面过敏原、分泌物及炎性介质,减轻症状。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分为口服及鼻用剂型,能快速缓解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如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无嗜睡或轻度嗜睡作用,适合日常活动)。
2.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效抗炎作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改善鼻塞,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低龄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鼻腔冲洗等,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剂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症状变化,若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药物。
(二)孕妇患者
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三)老年患者
需关注合并的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用药时遵循医生指导,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且能有效控制症状的治疗方法,如优先考虑局部用药减少全身药物吸收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