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慢性炎性疾病表现的荔枝肉样新生物可致鼻塞等,病因有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临床表现有鼻塞、嗅觉减退、流涕、头痛、鼻音重、外鼻变形等,诊断靠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过敏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表现,为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等区域形成的单发或多发息肉样新生物,外观多呈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荔枝肉样,可阻塞鼻腔影响通气等功能。
二、病因机制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炎症持续作用使鼻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逐渐发展为鼻息肉,这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复刺激鼻腔鼻窦黏膜。
2.遗传因素:部分研究显示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位点的异常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鼻息肉,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3.其他因素: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会影响鼻黏膜的正常清理功能,导致分泌物潴留引发炎症进而促使鼻息肉形成;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的人群也可能伴随鼻息肉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鼻塞:呈持续性,且随息肉体积增大而逐渐加重,患者呼吸时通气受阻明显。
2.嗅觉减退:息肉阻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时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
3.流涕:可伴有清水样或黏性鼻涕,若合并感染则可为脓性鼻涕。
4.头痛:部分患者因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导致鼻窦内分泌物引流不畅,可引发头痛。
5.鼻音重:由于鼻腔通气受影响,说话时呈闭塞性鼻音。
6.外鼻变形:较大的息肉可使外鼻发生变形,出现“蛙鼻”等外观改变。
四、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为主要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到鼻腔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清晰看到表面光滑的息肉样新生物。
2.鼻窦CT检查:能明确息肉累及的范围,还可显示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结构,判断是否伴有鼻窦炎症等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对于初发较小的息肉等情况,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如糖皮质激素能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伴有鼻窦炎的患者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控制炎症,但要遵循临床用药规范,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
2.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息肉较大严重影响呼吸等情况,通过鼻内镜手术切除息肉,但术后存在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鼻腔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鼻息肉相对少见,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方式,药物使用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法,手术需充分评估风险,因其鼻腔鼻窦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术后要注重鼻腔功能保护。
2.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鼻息肉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药物选择避免与基础疾病用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手术需评估患者耐受能力。
3.女性患者:孕期发生鼻息肉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药物使用谨慎,非必要尽量避免孕期有创操作,产后再合理处理;生理期时需考虑身体生理状态变化对治疗的影响。
4.过敏史人群:有过敏史者发生鼻息肉风险较高,治疗中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控制过敏相关因素,减少复发可能,可考虑使用针对过敏因素的药物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