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股骨头坏死有选穴、针刺方法、疗程与注意事项等方面。选穴包括局部选穴(如环跳穴)、循经选穴(如秩边穴、髀关穴)、辨证选穴(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等,肝肾不足型加肝俞等);针刺方法有毫针针刺(进针方法、行针手法、留针)和温针灸(针柄放艾绒温灸,注意艾火);疗程一般每周2-3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谨慎、女性经期选穴、患者休息运动心态饮食及基础病患者关注病情变化。
一、选穴原则
1.局部选穴:选取髋关节周围的穴位,如环跳穴,该穴位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常用穴位,通过针刺环跳穴可以直接作用于股骨头周围的局部经络气血,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
2.循经选穴:根据经络循行选穴,股骨头坏死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经络相关。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臀部、下肢后侧等部位,选取秩边穴等穴位;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下肢前侧等部位,选取髀关穴等穴位,通过循经选穴调节经络气血,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股骨头局部的气血供应。
3.辨证选穴: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选穴。若为气血亏虚型,可加用足三里、气海等穴位以补益气血;若为肝肾不足型,可加用肝俞、肾俞等穴位以补益肝肾。
二、针刺方法
1.毫针针刺:
进针方法:常规消毒后,采用适当的进针方法,如快速进针法等。环跳穴进针时,需注意进针的深度和角度,一般进针深度根据患者的体型等因素而定,通常在2-3寸左右,角度向股骨头方向倾斜。
行针手法:采用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等手法。对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可采用补法,通过轻柔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益气血的作用;对于实证患者,可采用泻法,通过较重的提插捻转,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邪外出的作用。行针时要注意得气,当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即为得气,得气后可适当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2.温针灸: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在针柄上放置艾绒团进行温灸。例如在环跳穴等穴位针刺后,将艾绒搓成黄豆大小置于针柄上,点燃艾绒进行温灸,通过温热效应和针刺效应的协同作用,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促进股骨头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股骨头的缺血状态。温针灸时要注意艾绒的燃烧情况,避免艾火脱落烧伤皮肤,一般每次温灸3-5壮,壮数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
三、疗程与注意事项
1.疗程安排:一般每周针刺2-3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具体的疗程数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恢复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
2.注意事项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骨骼和经络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针灸治疗需谨慎,应选择更为轻柔的针刺手法,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配合程度。
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针刺穴位需注意选穴,避免选用过于通经活血的穴位,以免引起月经过多等情况。
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髋关节的负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在生活方式上,应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营养丰富且有助于气血生化的食物摄入,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针灸治疗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针灸可能会对血糖、血压等产生一定影响,需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合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