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紫癜性肾炎蛋白尿评估指标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年龄差异超范围提示蛋白尿且数值越高病理损伤越重)及可替代其的尿蛋白肌酐比值(可用于门诊初步筛查反映尿蛋白排泄状态助判肾脏受损程度);长期持续或大量蛋白尿可致病情进展、肾小球硬化等并影响营养发育;治疗用糖皮质激素等需依病情个体化以控蛋白尿;生活中要保证患儿充足休息、预防感染、据肾功能调整饮食蛋白质摄入及低盐;低龄儿童治疗需谨慎选药、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细致观察病情并注重人文关怀。
一、蛋白尿的评估指标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评估儿童紫癜性肾炎蛋白尿程度的核心指标,正常儿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年龄差异,如学龄前期儿童正常范围多<0.15g/24h,学龄儿童正常范围多<0.2g/24h,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上述正常范围,则提示存在蛋白尿,该指标可反映肾脏滤过膜受损导致蛋白质漏出的程度,定量数值越高往往提示肾脏病理损伤越重;2.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可替代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过检测晨尿的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来评估蛋白尿情况,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门诊患儿的初步筛查,其意义在于能快速反映尿蛋白排泄状态,辅助判断肾脏受损程度。
二、蛋白尿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病情的影响
长期持续的蛋白尿提示肾脏病理损伤可能呈进展性,大量蛋白尿(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2g)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进而促进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改变,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还会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因为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会导致机体蛋白质缺乏,不利于儿童正常的身体发育。
三、治疗相关要点(药物方面)
对于伴有蛋白尿的儿童紫癜性肾炎,治疗中可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干预,例如根据病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具体用药需严格依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型等循证医学依据来选择,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控制蛋白尿、减轻肾脏炎症损伤为目标。
四、生活护理与病情管理
1.休息与活动:患病儿童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因为劳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蛋白尿增多,学龄儿童应避免长时间学习、熬夜等,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2.感染预防:积极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因为感染是诱发儿童紫癜性肾炎病情复发或加重蛋白尿的常见诱因,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3.饮食调整:根据儿童肾功能情况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若肾功能正常且无严重水肿,可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但要避免过量;若肾功能受损或有严重水肿,则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同时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一般控制在1-2g以内,以减轻肾脏负担和水肿情况。
五、特殊人群(低龄儿童)的注意事项
低龄儿童由于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蛋白尿相关的紫癜性肾炎时需特别谨慎。药物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对低龄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低龄儿童的生长发育、骨骼代谢等,需定期评估儿童的身高、骨密度等指标;同时,低龄儿童病情观察要更加细致,需密切关注尿量变化、水肿情况(如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程度),因为低龄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注重人文关怀,在护理过程中要轻柔操作,给予低龄儿童更多的安抚,减少其因就医产生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