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是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累及相关组织,病因有病毒(如柯萨奇、埃可、腺病毒等)和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局部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咽部充血等,全身表现因感染类型不同而异,分类有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咽部疱疹)和樊尚咽峡炎(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致单侧咽部溃疡有假膜恶臭),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治疗原则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特殊人群儿童需密切观察体温等,老年人要控基础病,免疫力低下人群要积极治基础病等。
一、定义
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咽峡由腭垂(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及舌腭扁桃体围成环形狭窄区域,炎症可累及该区域的黏膜、黏膜下组织等。
二、病因
(一)病毒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如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等。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受病毒侵袭引发咽峡炎,如儿童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因病毒感染患病。
(二)细菌感染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可导致咽峡炎,通常在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侵入咽部引发炎症,比如长期劳累、睡眠不足等情况可能使细菌乘虚而入。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主要有咽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可影响吞咽,导致吞咽困难;咽部检查可见充血,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可观察到咽部疱疹,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等表现。
(二)全身表现
病毒感染为主的咽峡炎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升至38℃以上,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发热可能持续且体温较高。
四、分类
(一)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特征为咽部出现疱疹,疱疹初期为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随后变为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二)樊尚咽峡炎
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所致,表现为单侧咽部溃疡,覆盖有灰白色假膜,去除假膜后可见下面的溃疡面,有恶臭气味。
五、诊断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咽部充血、疱疹、溃疡等局部表现初步判断病情,同时检查扁桃体、悬雍垂等部位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原学检测可通过咽拭子等方式明确具体病原体,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
六、治疗原则
(一)病毒感染相关咽峡炎
多为自限性,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体温≥38.5℃且有不适时可采取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若体温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退热措施,但需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退热药物。
(二)细菌感染相关咽峡炎
需使用抗生素治疗,选择针对相应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咽峡炎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高热时警惕惊厥发生,婴儿喂养时要小心,防止因咽痛拒食导致呛咳,日常需保证充足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老年人
老年人咽峡炎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加强血糖监测与控制,预防感染加重,同时要关注心脑血管等系统功能,感染可能诱发基础疾病恶化。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等,咽峡炎可能更为严重且易反复,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加强抗感染治疗,并注意防护,避免再次接触传染源,同时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