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治疗分非手术与手术,非手术包括遵循RICE原则的急性期处理、利用超声波等的物理治疗、不同阶段针对性康复训练及药物辅助,手术针对肌腱完全断裂或非手术久无恢复,有缝合、移植等方式,术后制动康复,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手术且术后康复轻柔,老年人康复温和安全,有基础病者需兼顾基础病控制。
一、非手术治疗
1.急性期处理:遵循RICE原则,即受伤后立即休息(rest),使用冰袋冰敷(ice),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compression),将患肢抬高(elevation),一般急性期内(通常24~48小时内)应用可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冰敷能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少炎性介质释放,缓解肌腱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2.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促进肌腱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修复;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或中频电刺激,刺激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促进肌腱局部的代谢和修复过程,相关研究显示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肌腱损伤后的组织修复环境。
3.康复训练:在损伤恢复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康复。早期以轻柔的被动活动为主,防止肌腱粘连;中期逐步增加主动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后期通过抗阻训练恢复肌腱的力量和功能,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依据损伤程度和个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4.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肌腱发生完全断裂,或经规范非手术治疗3~6周后仍无明显恢复迹象时,通常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手部屈肌腱完全断裂若不及时手术修复,可能导致手指功能严重受限。
2.手术方式:常见的有肌腱缝合术,根据肌腱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如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等;对于肌腱缺损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肌腱移植术,移植材料可选用自体肌腱(如掌长肌腱等)或人工肌腱,手术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降低感染风险。
3.术后处理:术后需进行制动,根据肌腱损伤部位和手术方式确定制动时间,一般需制动2~6周不等,之后逐步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肌腱愈合情况,避免过早剧烈活动导致肌腱再断裂,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术后制动和康复训练需更加精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防止影响骨骼和肌腱的正常发育。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肌腱损伤多与运动损伤或发育性因素相关,由于儿童肌腱弹性较好但骨骼生长活跃,治疗时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必须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对骨骼发育的影响,术后康复训练要轻柔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牵拉影响肌腱和骨骼的正常生长。
2.老年人:老年人肌腱损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常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非手术治疗时需更注重康复训练的温和性和安全性,手术治疗后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肌腱修复,同时密切监测有无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肌腱再断裂等,康复训练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缓慢增加强度,防止因恢复不当导致功能障碍加重。
3.有基础病史者: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肌腱损伤治疗中需兼顾基础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肌腱的愈合过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时需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中基础病稳定,不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