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会引发多种放射性损伤及相应应对措施,包括放射性口干(因唾液腺受损致分泌减少,可通过多饮水等缓解)、放射性龋齿(因唾液减少等致龋齿,需加强口腔卫生)、放射性黏膜炎(因黏膜受损伤致炎症,要保持口腔清洁等)、放射性中耳炎(中耳受射线影响,需注意耳部卫生)、放射性脑损伤(射线损伤脑组织,要定期检查等)、放射性皮肤损伤(射线致皮肤损伤,需保持皮肤清洁等)、放射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影响关节致功能紊乱,要避免大张口等)
一、放射性口干
1.产生机制:放疗过程中唾液腺细胞受到射线损伤,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润滑口腔、帮助消化等重要功能,分泌减少后患者会出现口干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影响进食、说话等。
2.应对措施:患者可通过多饮水来暂时缓解口干症状,还可使用唾液替代品。在生活方式上,应避免食用辛辣、干燥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感染风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唾液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放疗后口干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更加注重口腔护理,鼓励其少量多次饮水,选择清淡、湿润的食物。
二、放射性龋齿
1.产生机制:放疗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同时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加上患者放疗后牙齿对酸等刺激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容易引发龋齿。
2.应对措施:患者需加强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儿童患者由于正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放疗后更要注意口腔卫生,家长应帮助儿童正确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含氟牙膏,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
三、放射性黏膜炎
1.产生机制:射线损伤口腔及咽部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放疗带来的损伤仍需关注。
2.应对措施: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缓解症状。儿童患者在进行口腔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加重黏膜损伤,同时要保证营养摄入,促进黏膜修复。
四、放射性中耳炎
1.产生机制:鼻咽癌放疗时,中耳区域可能受到射线影响,导致中耳黏膜炎症等病变。
2.应对措施:患者要注意耳部卫生,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儿童患者由于耳部结构尚未完全成熟,放疗后更要密切关注耳部情况,如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放射性脑损伤
1.产生机制:放疗射线可能对脑组织产生一定损伤,长期来看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等。不同年龄患者对射线的耐受及损伤后的表现不同,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放疗后脑损伤可能对其智力、生长发育等产生更明显影响。
2.应对措施: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表现。儿童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关注其生长发育、智力等方面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干预和康复治疗。
六、放射性皮肤损伤(若放疗区域涉及皮肤)
1.产生机制:放疗射线作用于皮肤,导致皮肤出现红斑、干燥、脱屑甚至溃疡等损伤。
2.应对措施:保持放疗区域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搔抓等刺激。儿童患者皮肤更为娇嫩,要注意选择柔软的衣物,避免皮肤损伤加重,根据皮肤损伤程度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皮肤护理。
七、放射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1.产生机制:放疗影响颞颌关节周围组织,导致关节功能出现紊乱,表现为张口困难、关节疼痛等。
2.应对措施:患者要注意避免大张口,可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患者由于颞颌关节还在发育中,放疗后出现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康复锻炼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