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病因有遗传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及肠道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肿瘤生长致肠道狭窄或堵塞时出现肠梗阻表现,诊断靠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有能手术切除者首选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需评估生长发育及手术耐受性、老年要全面评估基础疾病、女性等需兼顾生理特点,有肠道疾病史人群需定期筛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小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恶性肿瘤,相对结肠直肠癌较为少见,但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有其独特性。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增加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发生小肠癌的几率高于常人,此类患者因基因缺陷导致肠道息肉形成,长期发展易恶变为癌。2.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能影响肠道微环境,增加小肠癌发生风险,西方发达国家小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这类饮食结构相关。3.肠道疾病: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长期炎症刺激使肠道黏膜反复损伤修复,细胞增殖异常,进而诱发小肠癌。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血,出血量较少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呕血或暗红色血便。2.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提示肿瘤生长至较大体积。3.肠梗阻表现:肿瘤生长导致肠道狭窄或堵塞时,可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四、诊断
1.内镜检查:小肠镜(包括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2.影像学检查:CT小肠造影、MRI小肠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肠道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情况。3.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需结合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单一标志物升高不具确诊意义。
五、治疗
1.手术治疗:能手术切除的小肠癌患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肿瘤及部分周围组织,尽可能达到根治目的。2.综合治疗:对于无法切除的晚期小肠癌患者,可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延缓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症状,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多因素制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小肠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充分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手术耐受性,治疗时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必要不轻易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选择对机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案,手术需谨慎权衡风险与获益。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诊断及治疗中需考虑生理期对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时辐射影响等)和治疗的影响,制定个体化方案时充分兼顾女性生理特点;男性患者同理,也要综合个体各方面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治疗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等。4.有肠道疾病史人群:既往有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的人群,属于小肠癌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肠道筛查,如内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小肠癌病变,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取)、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小肠癌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