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诊断涉及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血液学检查中AFP是重要筛查指标,还有其他血清学标志物辅助;超声是常用首选筛查方法,CT增强扫描和MRI对肝癌诊断有价值,肝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及相关影响。
一、血液学检查
1.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常升高,其诊断阈值一般设为>400μg/L。但需注意,部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也可轻度升高,妊娠期女性AFP也会生理性升高,所以AFP升高不一定就是肝癌,但它是肝癌筛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年龄40岁以上,有乙肝、丙肝病史或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AFP。
2.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也在肝癌的诊断中有一定辅助价值。例如PIVKA-Ⅱ在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首选方法。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内直径1cm以上的占位性病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它能初步判断肝脏占位的位置、大小、形态、血流情况等,还可以引导穿刺活检。但对于一些位置较深或小的病变,可能会受到气体等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诊断准确性。对于有乙肝、丙肝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CT扫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它可以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等,还可以了解肝癌与肝内重要血管的关系以及有无肝内转移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等。CT平扫时肝癌多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迅速消退,呈现“快进快出”的特征,这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于超声检查发现的可疑病变,可进一步行CT检查明确诊断。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仿,且在某些方面优于CT。它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于检出小于1cm的肝癌、显示肝癌与血管的关系、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等病变具有优势。在增强扫描时,肝癌同样表现为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消退,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对于一些不宜做CT增强检查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等),MRI是更好的选择。
三、病理检查
1.肝穿刺活检: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肝穿刺活检,是获取肝癌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穿刺取得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确定是否为肝癌以及肝癌的病理类型等。但肝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出血、种植转移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在其他检查高度怀疑肝癌,但又不能完全确诊时,才考虑进行肝穿刺活检。例如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但血清学标志物等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通过肝穿刺活检明确是否为肝癌。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肝癌患者,检查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超声检查相对更安全无创,可作为首选的初步筛查方法。对于妊娠期合并肝癌的患者,影像学检查需谨慎选择,要权衡检查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如MRI等,同时要综合评估病情进行相应的诊断和处理。对于老年人肝癌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如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在进行增强CT等检查时要评估对比剂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