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中老年多见,男性略多,长期吸烟、过度劳累等增加风险,自身免疫紊乱是内在基础。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由感染(细菌如链球菌、病毒如乙肝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药物(金制剂、青霉胺等)、肿瘤(肺癌、结肠癌等)引发,不同诱因对应不同人群特点及需关注的情况。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体内产生的一些自身抗体,会攻击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相关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外侧,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影响肾小球的正常滤过功能。从年龄角度看,原发性膜性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发病风险;一般无特定的既往病史直接引发,但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内在基础。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例如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引发交叉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膜性肾病。像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有可能发展为膜性肾病,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能出现,有链球菌感染病史的人群需警惕后续发展为膜性肾病的可能;对于成年患者,既往有链球菌感染史,若出现蛋白尿等异常情况,要考虑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可能。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引发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毒因素。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发病。乙肝病毒相关膜性肾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较大;有乙肝病毒感染病史,尤其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是继发性膜性肾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等指标。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累及肾脏,引发膜性肾病等肾脏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紫外线暴露等环境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更易出现肾脏受累及膜性肾病的情况;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肾脏受累的风险较高,需要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肾脏受累,导致膜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长期服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药物,以及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可能增加膜性肾病的发病风险;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要关注肾脏功能变化,因为病情活动可能影响肾脏。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发膜性肾病,如金制剂、青霉胺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尿液等相关指标,若出现蛋白尿等异常,要考虑药物相关性膜性肾病的可能;不同年龄段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长期用药者更需警惕;在服用可能导致膜性肾病的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肾脏方面的检查。
4.肿瘤因素
一些实体肿瘤,如肺癌、结肠癌等,可能与膜性肾病的发生相关。肿瘤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或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膜性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因肿瘤引发继发性膜性肾病,性别差异不突出;有肿瘤病史或正在患肿瘤的人群,需要关注肾脏功能,因为肿瘤相关因素可能影响肾脏;对于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肾脏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膜性肾病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