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可从组织学、细胞来源、生物学行为进行分类。组织学上分为肝细胞癌(约占70%-90%,与乙肝等因素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约占10%-15%,与胆管炎症性疾病相关)、混合型肝癌(约占5%左右);细胞来源上分为上皮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等)和间叶性肿瘤(少见,起源于间叶组织);生物学行为上分为高分化(生长缓慢、侵袭转移弱)、中分化(分化程度和能力中等)、低分化(生长迅速、侵袭转移强、预后差)。
一、基于组织学的分类
1.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0%-90%。其发生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组织学上,癌细胞起源于肝细胞,具有肝细胞分化的特点,例如癌细胞可表达甲胎蛋白(AFP)等肝细胞相关标志物。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发病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在乙肝高发地区,如我国部分地区,高发于青壮年男性;而酒精性肝病相关的肝细胞癌则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中老年人群。
2.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其发病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慢性胆管炎症性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相对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各年龄、性别分布上相对均匀,但也可能受相关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中发生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风险会升高,且这类患者多为中青年人群。
3.混合型肝癌: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的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左右。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相对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两种成分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能出现,但具体的发病与个体的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二、基于细胞来源的分类
1.上皮性肿瘤:包括上述的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等,是来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肿瘤。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上皮细胞的基因变异、信号通路异常等起着关键作用。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不良饮食习惯等可能增加上皮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人群,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2.间叶性肿瘤:相对较少见,起源于肝脏的间叶组织,如血管、淋巴管、平滑肌等组织的肿瘤。这类肿瘤的发病机制与间叶组织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在临床诊断时需要通过病理检查等手段与上皮性肿瘤进行鉴别,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生,但总体发病率较低。
三、基于生物学行为的分类
1.高分化肝癌: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正常肝细胞较为接近,分化程度较高,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较小。高分化肝癌生长相对缓慢,侵袭和转移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上,可能更适合一些局部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等,但具体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等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高分化肝癌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受到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
2.中分化肝癌: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其生长和侵袭转移能力也处于中等水平。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可能需要综合手术、介入等多种治疗手段。在不同人群中,中分化肝癌的预后受到个体差异、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影响。
3.低分化肝癌: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生长迅速,侵袭和转移能力强。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预后通常较差。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等,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