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位癌是肺癌极早期病变,属非浸润性癌,癌细胞局限于支气管黏膜或肺泡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其病理上细胞有异型性、病变局限;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体检时通过影像学发现;诊断可通过痰液细胞学、支气管镜、病理学活检等;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不同人群中,中老年长期吸烟等人群更易患,有基础肺部疾病者风险也高。
一、病理特征
1.细胞层面:癌细胞形态上有异型性,比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大、深染等,但局限于原发部位的上皮层内。从组织学角度看,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如腺癌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原位癌等。
2.病变范围:病变局限,通常直径较小,一般在几毫米到2-3厘米左右,病变边界相对较清楚。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很多肺原位癌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发现肺部的异常病灶。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一般不伴有咳痰、咯血等明显症状。
2.体征情况:体格检查时通常无明显的阳性体征,病变比较隐匿,难以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肺部有异常的体征改变。
三、影像学表现
1.胸部X线:部分患者胸部X线可能表现为肺部小的结节影,结节影边界可能相对较清楚,但由于X线的分辨率相对有限,对于一些较小的肺原位癌可能容易漏诊。
2.胸部CT:胸部CT是发现肺原位癌的重要检查手段。肺原位癌在CT上常表现为肺部局部的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影的密度较淡,病变范围相对局限,病灶内血管影一般无明显增粗、紊乱等改变。高分辨率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细节,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性质。
四、诊断方法
1.痰液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但由于肺原位癌的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内,痰液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相对较低。
2.支气管镜检查:对于靠近支气管的肺原位癌,通过支气管镜可以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原位癌,但对于一些位于肺外周的肺原位癌,支气管镜可能无法到达病变部位。
3.病理学活检:最终确诊需要通过病理学活检,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或者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诊断为肺原位癌。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肺原位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式多采用肺局部切除术,如肺段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一般预后较好。由于肺原位癌没有发生侵袭和转移,通常不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等治疗。
2.预后:肺原位癌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后,预后非常好,复发率极低,患者的生存率几乎接近正常人,一般不影响寿命,可以长期生存。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1.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肺原位癌,但在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对于中老年人群,定期进行胸部体检,尤其是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原位癌。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肺原位癌相对罕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若有相关可疑症状,也需要进行相应检查排查。
2.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肺原位癌,目前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肺原位癌发病率有显著不同的明确证据,但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患肺原位癌的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是肺原位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发生异型性改变,增加患肺原位癌的几率。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更应该重视定期的肺部筛查。此外,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石棉等致癌物质的人群,患肺原位癌的风险也会增加,这类人群需要做好职业防护等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4.病史因素:本身有肺部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的人群,患肺原位癌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对于这类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除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外,更要加强肺部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肺原位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