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治疗分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经血管通路引血经透析器靠半透膜清除废物回输,血管通路有临时导管、长期导管、动静脉内瘘;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半透膜通过透析液实现溶质交换,监测涵盖透析充分性、生命体征及并发症,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合并基础疾病者有相应特点,辅助管理包括饮食控制水分盐分蛋白质摄入及心理支持。
一、透析治疗方式分类及基本原理
(一)血液透析
1.原理:通过血管通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流经透析器,透析器内的半透膜两侧存在溶质浓度差,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及过多的电解质、水分通过扩散、对流等方式被清除,净化后的血液再回输体内。
2.血管通路
临时导管:适用于急诊透析或长期透析过渡,需注意防止感染、导管堵塞等。
长期导管:包括颈内静脉、股静脉等长期留置导管,需定期维护,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
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通路,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血管扩张、增厚以利于穿刺,使用时需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负重及测量血压等。
(二)腹膜透析
1.原理: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灌入透析液,借助腹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和渗透梯度,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向透析液侧移动,同时透析液中的有益物质回吸收入血液,实现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
2.操作要点: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腹膜炎等并发症,定期监测腹膜透析充分性,如通过测定透析液中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透析效果。
二、透析治疗的监测与调整
1.透析充分性监测
血液透析可通过监测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等指标评估透析是否充分,一般要求Kt/V≥1.2以保证较好的透析效果。
腹膜透析则需关注透析液引流情况、透出液中肌酐等物质浓度变化,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调整透析方案。
2.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监测
透析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需注意内瘘血管情况,预防内瘘血栓形成;腹膜透析患者要警惕腹膜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
三、不同人群透析治疗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血管通路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血管条件及生长发育需求,优先选择损伤小、可长期使用的通路方式,如长期导管或特殊设计的血管通路装置,且在透析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儿童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指标,保证营养支持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二)老年患者
老年尿毒症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血管条件较差,选择血管通路时需综合评估,可能更倾向于长期导管等通路方式,透析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透析速度和超滤量,避免因快速超滤导致低血压等并发症,同时需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合并疾病对透析治疗的影响,加强个性化护理。
(三)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尿毒症透析患者,需在透析治疗中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如血液透析时注意血压波动对心血管的影响,合理调整透析液成分;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时需注意透析液中葡萄糖浓度对血糖的影响,加强血糖监测与管理。
四、透析患者的辅助管理
1.饮食管理
限制水分摄入,根据透析超滤量及患者体重增长情况调整,一般每日进水量(包括食物中水分)需控制在前一日尿量加500ml左右。
限制盐分摄入,每日钠盐摄入一般不超过3g,避免水肿及高血压加重。
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根据透析充分性及患者营养状况,一般建议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占总蛋白质摄入的50%以上,保证机体营养需求同时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2.心理支持
尿毒症透析患者常面临长期治疗的心理压力,需关注其心理健康,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透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