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损害,出现凝血障碍、黄疸等表现的综合征,病因多样。诊断需评估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病因及对症支持。预后差,与多因素相关,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肝功能衰竭的定义与病因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缺血缺氧性肝病(如休克、心力衰竭导致的肝缺血)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肝功能衰竭可能更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而某些药物性肝损伤在不同性别中可能因用药差异有不同发生率。
二、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评估
1.临床症状评估:观察患者是否有极度乏力、明显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等)、肝性脑病相关表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以及腹水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特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常明显升高,如总胆红素>171μmol/L;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血小板减少等;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病原学检查:若考虑病毒性肝炎导致,需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相关病原学检测以明确病因。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有无腹水等;CT或MRI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肝脏结构及病变情况。
三、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措施
1.一般支持治疗
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不同年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以利于身体恢复。
营养支持: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对于不能进食者,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能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儿童营养支持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成分摄入。
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及时纠正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2.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若为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如乙肝,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相关诊疗指南,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状况等因素。
停用肝损伤药物: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应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
3.对症支持治疗
肝性脑病的处理: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必要时可使用人工肝等治疗手段辅助清除毒素。
腹水的处理: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药物促进腹水排出;对于大量腹水且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放腹水等治疗,但需注意操作规范及患者整体状况。
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
四、肝功能衰竭的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肝功能衰竭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相关。例如,由药物性肝损伤引起且能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可能较好;而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预后通常更差。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肝功能衰竭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药物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肝功能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各器官功能的协同支持。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肝功能衰竭处理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肝功能及胎儿的发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