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可由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原发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多囊肾等遗传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感染因素、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或接触毒物、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血糖并监测肾功,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控血压,儿童青少年患相关肾病需关注监测,老年人因生理减退及基础病多要加强肾健康监测管理基础病。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所致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引发尿毒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IgA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免疫反应有关,长期的炎症反应会逐步破坏肾小球结构与功能,使肾脏滤过等功能逐渐减退,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进展至尿毒症阶段;膜性肾病等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同样会因肾小球的病理损伤,随着病程迁延,肾脏功能不断恶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引发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等,使得肾脏滤过功能受损。随着病程进展,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逐渐加重,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据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进而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2.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缺血性硬化,肾小管间质也会因缺血出现纤维化等病变。随着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肾脏结构与功能持续受损,逐步发展至尿毒症阶段,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因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三、遗传性肾病影响
如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囊肿不断增大,会压迫肾实质,破坏肾单位,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随着囊肿逐渐增多、增大,肾脏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走向尿毒症阶段,该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基因缺陷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
四、感染因素相关
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时,细菌会持续侵袭肾组织,引发肾脏的炎症反应与纤维化,破坏肾间质、肾小管等结构,影响肾脏的排泄与调节等功能。长期的慢性肾盂肾炎会导致肾脏功能逐步丧失,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尤其是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未得到规范治疗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五、药物与毒物肾损伤
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例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其可通过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等机制损害肾脏;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等),长期服用会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逐步影响肾脏功能。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工业毒物、重金属等,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若未能及时脱离暴露环境并进行有效干预,肾脏功能会逐渐恶化至尿毒症。
六、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的滤过负担,使肾脏处于高负荷状态,久而久之可能损伤肾脏功能;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酗酒则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并通过代谢产物等间接损害肾脏,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肾脏病变进展至尿毒症的风险;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概率较高,而这些疾病均是导致尿毒症的高危因素,肥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肾脏健康,进而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可能性。
七、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遵循糖尿病饮食与运动方案,定期监测肾功能,早期发现肾脏病变并及时干预,以延缓向尿毒症进展。
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130/80mmHg),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避免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进展。
儿童及青少年:若患有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等),需密切关注家族遗传史,定期进行肾脏相关检查;对于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要及时规范治疗,防止病情迁延发展为尿毒症,儿童用药需尤其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更易发生肾脏病变,需加强肾脏健康监测,积极管理基础疾病,延缓肾脏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