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包括乙肝、丙肝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致酒精性肝病,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等代谢相关因素,遗传易感性,以及吸烟、寄生虫感染等,了解这些因素可采取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
一、肝炎病毒感染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全球约一半的肝癌与HBV感染有关。HBV感染后,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宿主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导致肝细胞增殖失控,长期感染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研究显示,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未感染者高数十倍,且HBV感染的年龄越小,日后发生肝癌的概率越高,如婴儿期感染HBV者,约有25%在成年后发展为肝癌。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HCV感染也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因素。HCV可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DNA、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再生等机制,促使肝细胞发生癌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30年后发生肝癌的风险约为15%,相较于无HCV感染人群显著升高。
二、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毒性,可损伤肝细胞DNA,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进而促进肝癌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40g(相当于40度白酒100ml)且持续5年以上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黄曲霉毒素暴露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性最强。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黄曲霉毒素可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损伤肝细胞DNA,引发基因突变,从而增加肝癌发生的可能性。在一些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污染较轻地区。
四、代谢相关因素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随着肥胖率的上升,NAFLD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它可逐渐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了NAFLD相关肝癌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NAFLD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较正常人群升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NAFLD患者,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患肝癌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促进肝细胞增殖;同时,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等也参与了肝癌的发生。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癌的相对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约2倍。
五、遗传易感性
某些遗传因素会增加个体患肝癌的易感性。例如,一些与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群,其亲属患肝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比普通人群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增加,具体还与环境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
六、其他因素
(一)吸烟
吸烟也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肝癌的风险较不吸烟者有所升高。
(二)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肝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胆道系统,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长期感染可导致胆管癌,部分病例也可进展为肝癌。在一些华支睾吸虫流行地区,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总之,肝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感染、酒精、黄曲霉毒素、代谢因素、遗传易感性以及其他如吸烟、寄生虫感染等因素。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避免长期大量饮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黄曲霉毒素暴露、积极控制体重和血糖以减少代谢相关肝病的发生等,从而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