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按摩的相关内容,包括按摩前要准备安静、温暖、舒适环境及让患者取合适体位;具体有揉法(用手掌等作环旋运动,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滚法(用特定部位通过腕关节屈伸等作用于肩部,缓解肌肉痉挛等)、拿捏法(相对用力提捏肩部肌肉,调节肌肉紧张度等)、点按法(按压穴位或痛点,激发经络之气等);按摩后要保暖、适度活动及观察患者反应。
一、按摩前的准备
1.环境准备:选择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温度宜保持在25℃-28℃左右,避免患者因环境寒冷而肌肉紧张加重肩周炎症状。
2.患者体位: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卧位。坐位时,肩部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卧位时,可选择平卧位,肩部适当垫高,使肩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不同体位适用于不同的按摩操作部位,坐位利于操作肩部前侧、外侧等部位,卧位利于操作肩部后侧等部位。
二、具体按摩手法及操作
1.揉法
操作: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附着于肩部患处,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力量要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缓解肌肉紧张为准,频率一般每分钟120-160次。例如,从肩部外侧开始,由外向内进行环形揉动,持续3-5分钟,可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粘连。
作用:通过揉法可放松肩部紧张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不同年龄的肩周炎患者,均可适用,但儿童由于肩部肌肉、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操作时力度需更轻柔。
2.滚法
操作: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附着于肩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操作时力量要均匀,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比如在肩部后侧肌肉丰厚处进行滚法操作,从肩部上端向下端移动,每次操作5-8分钟,可有效放松肩部深层肌肉。
作用:滚法能够深入到肩部肌肉深层,进一步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组织。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导致肩周炎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者肩部肌肉紧张明显,滚法能较好地缓解其肌肉问题,但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避免造成骨折等损伤。
3.拿捏法
操作: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肩部肌肉。以斜方肌、三角肌等部位为主要操作区域,拿捏时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拿捏3-5次。例如拿捏肩部外侧的三角肌,从肩部顶端向肩部下端进行拿捏,可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作用:拿捏法能直接刺激肩部肌肉的神经末梢,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减轻疼痛症状。对于女性肩周炎患者,在操作时要注意尊重其身体隐私,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操作;对于有肩部外伤史的患者,拿捏时要避免触及受伤部位,防止加重损伤。
4.点按法
操作:用手指指尖或指节,按压肩部的穴位或痛点。常用的穴位有肩髃、肩髎、肩贞等,按压时要逐渐增加力量,以患者能耐受的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比如点按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点按该穴位可起到疏通肩部经络、止痛的作用。
作用:点按穴位能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肩部气血运行,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对于不同病史的肩周炎患者,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操作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操作部位,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皮肤损伤引发感染等问题。
三、按摩后的注意事项
1.保暖:按摩后肩部毛孔处于张开状态,要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寒,可佩戴肩部保暖护具,防止肩部再次受凉加重病情。尤其是老年肩周炎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保暖更为重要。
2.适度活动:按摩后可进行适度的肩部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可进行肩部的缓慢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有助于巩固按摩效果,防止肩部肌肉再次粘连,但对于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活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活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
3.观察反应:按摩后要观察患者肩部的反应,如是否有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停止按摩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儿童肩周炎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密切观察其按摩后的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按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