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采用TNM分期系统,T代表原发肿瘤,分Tis、Ta、T1、T2、T3、T4等;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分N0、N1、N2、N3;M代表远处转移,分M0、M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Tis)肿瘤较表浅,治疗以保留膀胱手术为主;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T4a)已侵犯肌层,需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有远处转移的膀胱癌(M1)为晚期,以全身治疗为主,不同分期需综合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等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等。
一、膀胱癌的分期定义
膀胱癌的分期是指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否转移等情况来划分膀胱癌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主要采用TNM分期系统,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情况,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
(一)原发肿瘤(T)分期
1.Tis: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尿路上皮内,未侵犯基底膜,这是膀胱癌较早期的一种情况,肿瘤细胞没有向深层组织浸润。
2.Ta:非肌层浸润性乳头状癌,肿瘤向膀胱腔内生长呈乳头状,癌组织仅位于黏膜层,未侵犯膀胱肌层,这类肿瘤相对较表浅。
3.T1:肿瘤侵犯膀胱黏膜下层,已超出黏膜层,但还未到达肌层。
4.T2:肿瘤侵犯膀胱肌层,又分为T2a(侵犯浅肌层,浅肌层是指膀胱肌层的内1/2)和T2b(侵犯深肌层,深肌层是指膀胱肌层的外1/2)。
5.T3:肿瘤侵犯膀胱外组织,其中T3a是显微镜下发现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T3b是肉眼可见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膀胱外肿块)。
6.T4: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如前列腺、子宫、阴道、盆壁、腹壁等,T4a侵犯前列腺、子宫、阴道等,T4b侵犯盆壁、腹壁等。
(二)区域淋巴结(N)分期
1.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2.N1: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径≤2cm。
3.N2: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径>2cm但≤5cm;或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径均≤5cm。
4.N3: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径>5cm。
(三)远处转移(M)分期
1.M0:无远处转移。
2.M1:有远处转移。
二、不同分期膀胱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Tis)
1.特点:这类膀胱癌肿瘤相对较表浅,Tis原位癌可能会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肿瘤有复发和进展的可能,但总体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例如,部分Ta期的乳头状癌可以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方法治疗,术后复发率有一定比例,但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2.临床意义: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主要以保留膀胱的手术为主,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常需要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Tis原位癌,有时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因为其有较高的进展风险。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身体状况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身体耐受性等因素;女性患者在手术等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生殖系统等相关影响。生活方式方面,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预后,因为吸烟是膀胱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吸烟史的膀胱癌患者,戒烟可降低复发等风险。
(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T4a)
1.特点:肿瘤已经侵犯到膀胱肌层,有较高的转移风险,相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情更严重。例如,T3、T4期的膀胱癌可能已经开始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有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的可能。
2.临床意义:治疗通常需要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是否能耐受根治性手术;女性患者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可能涉及尿流改道等问题,需要关注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控制基础病,以保障手术安全。
(三)有远处转移的膀胱癌(M1)
1.特点:肿瘤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病情处于晚期,预后相对较差。
2.临床意义:治疗主要以全身治疗为主,如化疗、靶向治疗等,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对于特殊人群,老年患者可能对全身治疗的耐受性更差,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评估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女性患者在全身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对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