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不是肝癌但为其高危因素,二者在疾病本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上有区别,而肝硬化患者患肝癌概率高于非肝硬化人群需密切监测。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同年龄、性别者监测需关注,有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要改正,有乙肝、丙肝病史者要遵医嘱抗病毒治疗,且要保持健康作息与合理饮食。
一、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
肝硬化不是肝癌,但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而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
(一)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机制
长期的肝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肝细胞不断受到刺激,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从而逐渐发展为肝癌。例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会引起肝脏反复炎症坏死,在此过程中肝细胞不断再生修复,增加了基因变异的概率,进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也会促使肝细胞发生恶变倾向。
二、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疾病本质
肝硬化是肝脏结构的病理性改变,是可逆或不可逆的肝脏纤维化进程结果,若早期积极干预,部分病理改变可一定程度逆转。
肝癌是肝脏细胞的恶性增殖,呈浸润性生长,会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且具有侵袭转移特性。
2.临床表现
肝硬化代偿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失代偿期可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大、黄疸等门静脉高压及肝功能减退表现。
肝癌早期症状隐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进行性肝大或上腹部肿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黄疸、腹胀等症状。
3.诊断方法
肝硬化主要通过病史、肝功能检查(如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可见肝脏形态改变、回声不均匀等,CT或MRI可显示肝脏包膜凹凸不平、结节状等肝硬化表现)、肝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
肝癌的诊断除了结合病史、症状外,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是重要指标之一,AFP升高结合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以及病理活检可确诊肝癌。
(二)联系
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人群。有研究表明,乙肝或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例如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10年内肝癌发生风险可能在5%-10%左右等。所以对于肝硬化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肝癌,比如定期进行AFP检测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人群
1.年龄因素
老年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对更差,发生肝癌的风险评估及监测需更加严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及反应能力下降。建议老年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AFP检测和腹部超声检查。
年轻肝硬化患者,虽然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同样需要定期进行上述监测项目,因为疾病的发展不会因年龄小而有差异,早期发现肝癌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概率上,不同性别无绝对差异,但需根据个体具体情况监测。例如女性肝硬化患者如果合并其他特殊情况,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可能会对肝脏代谢等产生影响,需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调整监测方案。
3.生活方式
有饮酒习惯的肝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戒酒,因为酒精会进一步损伤肝脏,加重肝硬化并显著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吸烟的肝硬化患者也建议戒烟,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肝脏血液循环及细胞功能等。
肝硬化患者应保持健康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因为过度劳累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脏的修复和稳定。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食用粗糙、坚硬食物以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合理饮食有助于维持肝脏基本功能,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4.病史因素
对于有乙肝病史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需长期规律抗病毒治疗,因为持续的病毒复制会不断损伤肝脏,是促进肝硬化进展及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不得擅自停药。
有丙肝病史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同样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丙肝经过规范治疗有较大可能治愈,治愈后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