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常见前兆有皮肤新生物颜色(如痣等出现多种颜色混合等)、形状(如变得不规则等)改变,有经久不愈的溃疡,皮肤斑块面积增大、厚度增加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长期紫外线暴露人群、有皮肤癌家族史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检查有皮肤镜检查可助观察病变细节,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切取病变组织判断是否为癌细胞及类型等。
一、皮肤癌常见前兆表现
1.皮肤新生物变化
颜色改变:正常皮肤的颜色相对均匀,而皮肤癌前兆可能表现为痣或皮肤上的斑点颜色发生变化,如原本颜色单一的痣出现多种颜色混合,像黑色、棕色、红色、白色等混杂,这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等皮肤癌的征兆。研究表明,恶性黑色素瘤的ABCDE法则可作为早期识别线索,其中A(Asymmetry)表示不对称,即痣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一样;B(Borderirregularity)表示边界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呈锯齿状等;C(Colorvariegation)表示颜色变化,包含多种颜色;D(Diameter)表示直径大于6毫米;E(Evolution)表示在变化,如大小、形状、颜色等有改变。
形状改变:皮肤表面原本规则的痣或斑块变得形状不规则,出现隆起、凹陷、结节等异常形态。例如,原本圆形或椭圆形的痣逐渐变成不规则的形状,或者皮肤表面出现新的突起结节,且可能在短时间内(数周或数月)有明显变化。
2.溃疡或经久不愈的创面
皮肤上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边缘不整齐,底部可能有渗出或出血等情况。一些基底细胞癌可能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小的肿块,随后发展为溃疡,溃疡可长期不愈合,且不断扩大。有研究发现,基底细胞癌好发于曝光部位,如面部、颈部等,初始症状常为无症状的、半透明的小结节,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之后可发展成溃疡。
3.皮肤斑块变化
原本存在的皮肤斑块出现异常变化,如面积逐渐增大、厚度增加等。例如,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良性皮肤病变,但如果其形态、颜色等发生异常改变,也需警惕是否有恶变倾向,可能转化为鳞状细胞癌等皮肤癌。
二、不同人群皮肤癌前兆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老化,本身皮肤病变相对较多,对于皮肤上出现的任何异常变化都应更加警惕。由于老年人皮肤感知觉可能相对减退,对皮肤新生物的察觉可能不敏感,所以家属应帮助老年人定期检查皮肤,尤其是曝光部位。老年人皮肤癌前兆可能表现得相对隐匿,如轻微的溃疡或颜色改变可能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自身及家属需提高对皮肤异常的关注度。
2.长期紫外线暴露人群
长期在阳光下工作或户外活动的人群,如农民、渔民、户外工作者等,皮肤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皮肤癌前兆更容易出现。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皮肤颜色、形状的变化,因为紫外线是皮肤癌的重要诱因。例如,长期在海边工作的渔民,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如果出现新的痣或原有痣的变化,要及时就医检查。他们需要养成定期自我检查皮肤的习惯,每次检查时全面观察身体各部位皮肤,包括隐蔽部位,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3.有皮肤癌家族史人群
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皮肤癌前兆可能更早出现或更具特殊性。这类人群应更加密切地监测皮肤状况,除了常规的自我检查外,建议定期到皮肤科进行专业的皮肤筛查。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他们对皮肤癌的易感性增加,所以一旦发现皮肤有任何异常变化,如上述的颜色、形状改变等,要立即就医,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皮肤癌前兆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1.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可以放大皮肤病变部位,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皮肤病变的细节,如色素分布、血管形态等。对于怀疑有皮肤癌前兆的病变,皮肤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它能够提供比肉眼观察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区分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早期迹象。例如,通过皮肤镜观察痣内血管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对判断痣是否有恶变倾向有重要价值。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皮肤癌的金标准。当医生怀疑皮肤病变有皮肤癌可能时,会切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判断是否为癌细胞以及属于哪种类型的皮肤癌。对于发现的皮肤癌前兆表现,如可疑的新生物、溃疡等,都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例如,对于怀疑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通过病理活检可以确定细胞的病理类型和分期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