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有多种症状表现,全身症状常为乏力,约70%-80%患者有不同程度乏力;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约60%-70%患者有)、恶心呕吐(进食油腻后更明显,如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摄入多油脂食物后出现);黄疸相关症状有皮肤巩膜黄染(血清总胆红素超34μmol/L可肉眼见)、尿色加深;肝区症状为肝区隐痛或胀痛(约5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其他症状有消瘦(病情重病程长患者明显)、蜘蛛痣和肝掌(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因雌激素灭活减弱出现,约30%-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不同人群表现各有特点需关注。
一、全身症状
慢性肝炎患者常出现全身乏力的情况,这是较为常见的全身表现。研究表明,约70%-80%的慢性肝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感,其机制可能与肝脏功能受损后,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等有关。对于儿童慢性肝炎患者,全身乏力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活动能力,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慢性肝炎患者则可能因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乏力症状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二、消化道症状
1.食欲不振: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受到影响,胆汁分泌和代谢异常,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据统计,大约60%-70%的慢性肝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表现。对于青少年慢性肝炎患者,食欲不振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而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慢性肝炎患者,如长期高脂、高糖饮食者,食欲不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自我调节信号,提示需要调整饮食结构。
2.恶心、呕吐:肝脏炎症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和消化功能,使得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这种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例如,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摄入较多油脂类食物后,约40%会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对于妊娠期合并慢性肝炎的女性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会因为孕期激素变化而加重,需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和水分的摄入,以防止脱水等情况发生。
三、黄疸相关症状
1.皮肤、巩膜黄染:当慢性肝炎导致肝细胞受损严重,胆红素代谢障碍时,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导致黄疸的直接原因,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对于儿童慢性肝炎患者,黄疸可能会影响其外观,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心理压力,同时需要及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评估病情进展;对于有胆道疾病合并慢性肝炎的患者,黄疸症状可能会与胆道梗阻等因素相互影响,需要综合判断病情。
2.尿色加深: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经肾脏排泄的结合胆红素增加,导致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后,通过肾脏滤过排出,使尿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对于老年慢性肝炎患者,尿色加深可能不易被及时察觉,需要家属留意患者尿液颜色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四、肝区症状
1.肝区隐痛或胀痛: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可能会出现肿大,包膜受到牵拉,从而引起肝区隐痛或胀痛。这种疼痛多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例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50%会有不同程度的肝区不适症状。对于长期饮酒导致的慢性肝炎患者,肝区疼痛可能与酒精对肝脏的直接损伤以及肝脏炎症反应有关,需要提醒患者严格戒酒;对于女性慢性肝炎患者,肝区疼痛可能会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五、其他症状
1.消瘦:慢性肝炎患者由于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及机体代谢异常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消瘦的情况。尤其是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体重下降较为明显。对于儿童慢性肝炎患者,消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需要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来改善营养状况;对于患有慢性肝炎且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的患者,消瘦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全面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蜘蛛痣和肝掌: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表现为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肝掌则是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尖掌面发红。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30%-40%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等表现。对于妊娠期慢性肝炎患者,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蜘蛛痣和肝掌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密切观察并与正常妊娠的生理变化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