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早期有多种症状和前兆,包括皮肤新生物在颜色、形状、大小上的改变,原有皮肤病变如痣和慢性溃疡或伤口不愈的异常变化,以及皮肤感觉异常如瘙痒、疼痛等,不同情况需结合相关因素密切关注以早期发现皮肤癌。如长期日光暴露、有家族史、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更需留意皮肤状况。
一、皮肤癌的早期症状和前兆
(一)皮肤新生物变化
1.颜色改变
正常皮肤颜色均匀,而皮肤癌早期可能出现新生物颜色异常。例如基底细胞癌,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一个光亮的、半透明的结节,颜色可呈粉红色、珍珠色或有色素沉着,颜色从浅粉色到深棕色不等。鳞状细胞癌早期可能是红斑状、边界清楚的丘疹,逐渐可变为斑块,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带有色素。研究表明,皮肤癌新生物的颜色变化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色素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皮肤癌在颜色表现上有一定特征,但都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有长期日光暴露史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更应密切关注皮肤新生物颜色变化情况,因为长期紫外线照射是皮肤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类人群皮肤出现异常颜色改变的皮肤病变时,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2.形状改变
皮肤癌早期新生物的形状可能发生改变。基底细胞癌常见的形态是表面有鳞屑、结痂,或中央有溃疡,边缘卷起,呈珍珠样隆起。鳞状细胞癌可能表现为疣状、结节状或菜花状,边界不规则。恶性黑色素瘤通常是颜色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直径大于6mm(ABCDE原则中的D,即直径大于6毫米)的色素性皮损,形状不对称等。
年龄较大的人群,皮肤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皮肤癌新生物的形状变化可能更难被及时察觉,所以老年人应定期自查皮肤,一旦发现皮肤新生物形状异常,如原本规则的痣或斑点变得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等,要及时就医。
3.大小变化
皮肤癌早期新生物可能会逐渐增大。例如一些皮肤癌的病灶会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变大。如果发现皮肤上的痣、斑点或其他新生物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就需要警惕皮肤癌的可能。
对于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人群,其皮肤新生物大小变化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皮肤癌的易感性,即使新生物大小变化不显著,也应提高警惕,定期检查皮肤状况。
(二)原有皮肤病变的异常变化
1.痣的变化
普通的痣一般边界清楚、形状规则、颜色均匀。而皮肤癌相关的痣(如恶性黑色素瘤)可能出现痣的边界模糊、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出现多种颜色,如黑色、棕色、红色、白色等混合)、直径增大等变化。研究发现,恶性黑色素瘤中约有一部分是由普通痣恶变而来,其恶变过程中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会发生上述异常改变。
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皮肤痣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候如果痣出现异常变化更要引起重视,因为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痣的生物学行为,增加恶变风险,妊娠期女性应密切观察自身痣的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慢性溃疡或伤口不愈
皮肤癌可能表现为慢性溃疡或伤口长期不愈合。例如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慢性溃疡、烧伤瘢痕等部位,这些部位的伤口经久不愈,且溃疡边缘隆起、质硬。基底细胞癌也可能形成溃疡,尤其是在面部等暴露部位,溃疡长期不愈合。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伤口愈合能力下降,当皮肤出现溃疡等情况时,更容易掩盖皮肤癌的症状,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伤口愈合慢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的愈合延迟,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皮肤有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或新生物,更要仔细排查是否为皮肤癌,需更加频繁地观察皮肤状况并及时就医检查。
(三)皮肤感觉异常
1.瘙痒
部分皮肤癌早期可能伴有瘙痒症状。例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但瘙痒并不是皮肤癌特有的症状,很多皮肤良性病变也可能引起瘙痒,所以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本身就容易出现瘙痒症状,这时候如果皮肤癌引起的瘙痒与普通皮肤干燥瘙痒不易区分,就更需要仔细检查皮肤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是否有新生物、颜色改变等,以便早期发现皮肤癌。
2.疼痛
皮肤癌早期一般可能没有明显疼痛,但随着病情进展,部分皮肤癌可能出现疼痛。例如当皮肤癌侵犯神经或周围组织时,可能引起疼痛。不过早期疼痛症状相对少见,更多的是表现为上述的皮肤新生物变化等情况。
对于有长期疼痛且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变部位,尤其是有皮肤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日光暴露、有皮肤癌家族史等,要考虑到皮肤癌的可能,及时进行皮肤检查,以排除皮肤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