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由恶性肿瘤本身或治疗相关因素引起,与肿瘤侵犯、转移等有关,具持续性进行性、性质多样及与肿瘤相关等特点,诊断评估需结合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治疗以抗肿瘤为主并按三阶梯用镇痛药物;一般炎性疼痛由感染、创伤等致炎症引发,与炎症相关,疼痛性质相对局限,诊断评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针对炎症病因及对症镇痛。
一、定义与病因
1.癌痛
癌痛是由恶性肿瘤本身直接引起或者由肿瘤治疗等相关因素导致的疼痛。其病因主要与肿瘤侵犯或压迫组织、神经,肿瘤转移等有关,例如肿瘤侵犯骨组织可引起骨痛,侵犯神经可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等,不同类型肿瘤引发癌痛的机制各有特点,如肺癌可能侵犯胸膜、肋骨等引起疼痛,乳腺癌可能转移至骨骼引发骨痛等。
2.一般炎性疼痛
一般炎性疼痛是机体受到感染、创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的疼痛。常见病因如细菌感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创伤后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产生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出现疼痛等。
二、疼痛特点
1.癌痛
持续性与进行性:多数癌痛呈持续性,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例如晚期癌症患者,肿瘤不断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疼痛会持续加剧,有的从轻度疼痛逐渐发展为重度疼痛。
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刺痛、跳痛等多种形式,还可能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点,如烧灼样痛、电击样痛等,这与肿瘤对神经的侵犯或压迫有关。
与肿瘤相关:疼痛部位往往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如肝癌患者多有右上腹疼痛,胃癌患者多有上腹部疼痛等,并且可能伴有肿瘤本身相关的症状,如消瘦、乏力、肿块等。
2.一般炎性疼痛
与炎症相关:炎症部位多有红、肿、热等表现,疼痛往往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关,炎症急性期疼痛可能较明显,随着炎症控制疼痛可缓解。例如皮肤感染引起的局部炎症,炎症局限时疼痛相对局限,炎症扩散时疼痛范围可能扩大。
疼痛性质相对较局限:一般炎性疼痛多在炎症部位较为局限,根据不同炎症原因疼痛特点有所差异,如感染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多为钝痛或跳痛,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的关节疼痛可能有胀痛、酸痛等。
三、诊断与评估
1.癌痛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肿瘤病史,包括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情况等,了解疼痛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加重缓解因素等。例如患者有肺癌病史,近期出现胸部疼痛加重,需考虑肿瘤侵犯胸膜等可能。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肿瘤相关部位,评估有无肿块、压痛、神经受压体征等。如怀疑骨转移癌痛,需检查骨骼有无压痛、叩击痛等。
辅助检查: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明确肿瘤部位、大小、转移情况等;实验室检查可辅助判断肿瘤相关指标等,通过综合这些检查结果来明确癌痛与肿瘤的关系及疼痛程度等评估。
2.一般炎性疼痛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有无感染史、创伤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了解疼痛起病情况,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加重缓解因素等。例如患者有外伤史,伤后出现局部疼痛,需考虑创伤性炎症疼痛可能。
体格检查:检查炎症相关部位,观察红、肿、热等表现,评估关节活动度等。如关节炎患者检查关节有无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
辅助检查:根据情况进行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关节X线、超声等)等,以明确炎症的原因、部位及程度等进行评估。
四、治疗原则差异
1.癌痛
抗肿瘤治疗为主:针对肿瘤进行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从根本上控制肿瘤生长,从而缓解癌痛。例如手术切除早期实体肿瘤可有效缓解因肿瘤压迫等引起的疼痛;靶向治疗针对具有特定靶点的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疼痛。
镇痛药物使用:根据癌痛程度选择镇痛药物,遵循三阶梯镇痛原则,轻度癌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癌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癌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物等,但需注意不同患者因肿瘤情况、身体状况等差异,药物选择需个体化。
2.一般炎性疼痛
针对炎症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炎性疼痛需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炎症引起的疼痛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原发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抗风湿药物控制免疫炎症反应来缓解关节疼痛。
对症镇痛:根据炎性疼痛性质等选用相应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一般感染性炎症、创伤性炎症等引起的轻中度疼痛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自身情况,如有无胃肠道疾病等影响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