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包括依据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预防需运动前做好热身和佩戴护具、保持正确姿势与合理控制运动强度。
一、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
1.症状表现:受伤时可感觉到膝关节有撕裂感,随后出现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在屈伸膝关节时明显,部分患者可能有膝关节不稳的感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需结合家长描述的受伤情况及后续关节活动情况判断;老年人可能本身有关节退变基础,交叉韧带损伤后症状可能与退变症状混淆。
2.体格检查:常用的有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后抽屉试验等。Lachman试验主要检查前交叉韧带,阳性表现为胫骨近端向前过度移动;前抽屉试验是让患者屈膝90°,检查者握住足跟向前拉,观察胫骨前移情况判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抽屉试验则是检查后交叉韧带,观察胫骨后移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膝关节是否有骨折等情况,排除其他合并损伤,但对交叉韧带损伤本身诊断价值有限,主要用于初步筛查。
MRI检查:是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交叉韧带的形态、连续性等,可明确损伤的部位(是前交叉还是后交叉)及损伤程度(部分损伤还是完全断裂)。
二、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部分损伤且膝关节稳定性尚可的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如年轻程度较轻、活动量相对较小且膝关节稳定性通过体格检查评估尚可的人群。
具体措施:包括休息、制动,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膝关节,限制膝关节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后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等康复措施。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完全断裂或部分损伤但膝关节稳定性明显受影响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比如运动员、经常进行剧烈活动的人群,由于其对膝关节稳定性要求高,一般建议手术修复或重建交叉韧带。
手术方式:常见的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多采用自体肌腱(如腘绳肌腱、髌腱等)或异体肌腱进行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根据情况可采用韧带重建等手术方式。手术能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为后续康复创造条件。
三、交叉韧带损伤后的康复
1.康复阶段划分及目标
早期康复(术后1-6周):主要目标是消除肿胀、疼痛,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早期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运动等,逐渐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但活动范围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韧带修复。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进一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肌力训练,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可进行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训练,同时开始平衡训练,如在平衡垫上进行训练,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包括正常的步态、全面的关节活动度及接近正常的肌力。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渐进性的负重训练及体育专项训练等,使患者能够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或接近正常的生活活动水平。
2.不同人群康复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需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严格指导下进行,训练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骼发育,且要注重趣味性,提高儿童配合度。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等其他损伤,同时要关注其心肺功能情况,训练过程中注意适当休息,康复速度可能相对较慢,需有足够的耐心。
四、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
1.运动前准备
热身运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如慢跑、动态拉伸等,使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得到充分活动,提高关节灵活性,降低损伤风险。不同运动项目热身内容略有不同,如篮球运动前可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绕环等活动。
佩戴护具:对于经常进行剧烈运动或有交叉韧带损伤风险的人群,如运动员等,可佩戴膝关节护具,如护膝等,提供一定的支撑和保护。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护具,避免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2.运动姿势与强度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进行体育活动还是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如跑步时保持身体直立,膝关节不要过度内扣或外展;上下楼梯时要一步一步稳当地进行,避免膝关节扭转等。
合理控制运动强度: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关节退变的人群,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老年人可选择游泳、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避免长时间奔跑、跳跃等对膝关节负荷较大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