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男性略高,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是危险因素;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有肠道梗阻、便血、全身症状等;诊断可通过粪便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预防需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筛查、戒烟限酒。
一、大肠癌的定义
大肠癌是发生在大肠部位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大肠分为结肠和直肠,结肠癌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癌则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
二、大肠癌的发病情况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大肠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群体,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人患大肠癌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不过总体而言,年龄越大,细胞发生突变、积累致癌因素的时间越长,患癌风险越高。
性别因素:男性患大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男性通常可能有更多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在社会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健康管理可能相对不够细致,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几率。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过多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和加工肉类,其中的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可能会在肠道内代谢产生有害物质,长期刺激肠道黏膜;而膳食纤维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癌变风险。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群大肠癌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肠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同时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肥胖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体重容易超标,进而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使多种致癌物质进入体内,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过量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干扰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同样是大肠癌的诱因之一。
三、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大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大便习惯改变,如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或者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带黏液等。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腹部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症状
肠道梗阻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导致肠道狭窄甚至梗阻,出现腹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状。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症状会更加严重,患者无法排气排便。
便血:直肠癌患者便血较为常见,血液多附着在大便表面,颜色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结肠癌患者便血情况相对复杂,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便血。
全身症状: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
四、大肠癌的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包括大便潜血试验,可用于初步筛查大肠癌,若多次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有出血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确诊大肠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了解肠道的形态、有无狭窄、充盈缺损等情况,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如结肠镜准确。
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肠道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了解肿瘤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对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评估直肠癌的肿瘤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五、大肠癌的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保持饮食均衡,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降低大肠癌发病风险。
定期筛查: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试验,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筛查频率也应相应增加。
戒烟限酒:尽量戒烟,减少饮酒量,避免烟草和酒精中的有害物质对肠道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