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原位癌是肺癌最早期病变,属非浸润性癌,癌细胞局限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无间质浸润和远处转移;病理具细胞异型性等特征;多数无症状,少数有轻微咳嗽等;影像学中胸部X线可能无明显或有小病灶,胸部CT可见小结节影;诊断靠痰细胞学、支气管镜、影像学引导活检等;治疗以手术为主,不能耐受手术可随访;预后良好;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影响,特殊人群需综合评估治疗及密切关注。
肺部原位癌的病理特征
细胞形态:癌细胞具有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等,但仍局限在原来的上皮层内。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病变细胞的这些特征性改变,然而没有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围间质组织。
病变范围:一般病变局限于黏膜或肺泡壁内层,没有超出初始发生的部位向周围组织广泛浸润的情况。
肺部原位癌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很多肺部原位癌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常规体检做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等)时被发现。比如在进行健康体检拍胸部CT时,偶然发现肺部有可疑的小病灶。
少数可能有表现: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但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不会因为这些轻微症状就考虑到是肺部原位癌的问题。
肺部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部分肺部原位癌在胸部X线检查时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现,或者仅能发现非常小的、难以察觉的病灶;有些可能表现为肺部局部小的密度增高影,但不具有特异性。
胸部CT:高分辨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通常表现为肺部局部的小结节影,结节边界可能相对较清楚,直径一般较小,多数在几毫米到1-2厘米左右,病灶内部密度相对均匀等特点。
肺部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进行细胞学分析,若能找到异型的上皮细胞,但由于原位癌的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内,痰检阳性率相对不是特别高,不过对于可疑人群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之一。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靠近支气管腔的肺部原位癌,通过支气管镜可以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能明确病变的性质,看到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内的病理改变情况。
影像学引导下的活检:对于一些位于肺外周的肺部原位癌,可在胸部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原位癌,即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的病理特征。
肺部原位癌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是肺部原位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可以采用肺局部切除术等方式,完整切除病灶。因为肺部原位癌处于非常早期,手术切除后预后通常很好,复发转移的风险极低。例如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肺部原位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后,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等治疗。
密切随访观察: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胸部CT等检查,一旦病变有进展倾向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肺部原位癌的预后情况
预后良好:肺部原位癌由于处于癌症的最早期,没有发生浸润和转移,经过手术等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非常好,多数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对寿命的影响几乎没有。比如经过规范治疗的肺部原位癌患者,多年后复查也没有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的情况。
不同人群肺部原位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肺部原位癌,但不同年龄人群在发现时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发生肺部原位癌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处理原则基本相同;老年人发生肺部原位癌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比如心肺功能等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等需要更谨慎评估。
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显证据表明肺部原位癌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男女都可能患上肺部原位癌,诊断和治疗原则基本一致。
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包括肺部原位癌在内的肺部病变,所以有长期吸烟史的人更应该重视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筛查肺部原位癌等病变。而对于没有吸烟史的人群,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部原位癌的发生,比如长期接触空气污染、放射性物质等。
特殊人群风险及注意事项:对于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在考虑是否手术治疗肺部原位癌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如果不适合手术选择随访观察,就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这类人群病变进展相对更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时,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无论是选择手术还是随访,患者可能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