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症状表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因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症状,包括腹水形成致腹胀、腹部膨隆;侧支循环建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呕血、黑便及腹壁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致脾大及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易感染、血小板减少致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
一、门静脉高压症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症状体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硬化后,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应症状。正常门静脉压力约为13-24cmHO,当门静脉压力超过20cmHO时可考虑存在门静脉高压。其主要症状与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侧支循环建立、脾功能亢进以及腹水形成等相关。
(一)腹水形成相关表现
1.腹胀:是较为常见的症状,由于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早期腹水较少时,患者可能仅感轻微腹胀,随着腹水增多,腹胀逐渐加重,患者自觉腹部膨隆,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例如,在一些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因大量腹水积聚,腹部明显隆起如蛙腹状,患者活动时因腹胀不适而行动迟缓。
2.腹部膨隆:通过视诊即可发现腹部外形改变,严重时腹部皮肤紧张发亮,脐部突出。这是因为大量腹水积聚使腹腔内压力升高,腹壁被撑开所致。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能出现此表现,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腹水形成后腹胀及腹部膨隆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在腹水形成后,除了身体外观改变外,可能还会因心理因素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
(二)侧支循环建立相关表现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相关表现
呕血: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达到一定程度时,曲张的静脉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患者可出现突然大量呕血,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这是因为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血管破裂后血液涌出。例如,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史的患者,在进食粗糙食物、剧烈咳嗽等诱因下,可能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现呕血症状。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血管弹性相对较差,一旦出血可能出血速度相对较慢,但总体出血量可能较多;年轻患者若基础身体状况较好,早期可能出血相对较急,但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
黑便: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被消化酶分解后,红细胞破坏,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即黑便。黑便也是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常见表现之一,患者粪便颜色发黑,质地黏稠,类似柏油样。
2.腹壁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建立,腹壁静脉可出现曲张。表现为腹壁可见迂曲的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形似“海蛇头”样改变。这是因为门静脉血流经脐旁静脉与腹壁上、下静脉交通,使腹壁静脉扩张。无论男女、不同年龄患者,只要存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都可能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但不同个体曲张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三)脾功能亢进相关表现
1.脾大:由于门静脉高压,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通过触诊可发现脾脏增大,一般轻度脾大时可能在肋下刚触及,中度脾大时肋下可明显触及,重度脾大时可超过脐水平。脾大后会进一步加重脾功能亢进,导致血细胞破坏增多。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患者脾大可能因肝硬化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因先天性胆道闭锁导致肝硬化的儿童,脾大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脾大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退,在评估和处理时需综合考虑。
2.血细胞减少相关表现
贫血: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红细胞增多,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减少,患者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不同性别患者中,女性可能因生理上的失血等因素,对贫血的耐受程度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女性在贫血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心悸等不适。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表现为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如出现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白细胞减少后感染风险更高,因为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老年患者白细胞减少后感染可能不易被及时发现,容易延误治疗。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例如,患者可能在刷牙时出现牙龈出血不易止住,或皮肤轻轻碰撞后出现瘀斑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出血后可能止血相对困难,而儿童患者血小板减少后出血表现可能相对较轻,但仍需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