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创伤因素、基础疾病影响相关。病原体感染中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等可引发骨髓炎,创伤因素包括开放性骨折使外界病原体直接入骨髓腔、医源性创伤因操作无菌不严格致感染,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使血糖高、免疫功能受影响且血管病变致骨供血少易引发骨髓炎,免疫功能低下疾病使机体易受病原体侵袭而增加骨髓炎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因素影响下患骨髓炎风险有差异,生活方式也会影响骨髓炎发生几率。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可以通过伤口直接侵入骨髓,例如开放性骨折后,皮肤破损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进入骨髓腔引发感染。在儿童中,血源性骨髓炎较为常见,细菌可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髓,比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感染灶中的细菌,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在骨髓内繁殖引起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血源性细菌感染导致骨髓炎;而老年人可能因为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且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骨髓炎。
链球菌也是导致骨髓炎的常见细菌之一。A族链球菌等可通过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进而引发骨髓感染。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环境的人群,接触细菌的机会增加,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骨髓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管病变,影响局部血液供应,使得感染难以控制,增加了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2.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真菌也可引起骨髓炎,例如曲霉菌等。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真菌容易侵袭骨髓导致感染。这些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抑制,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使得真菌有机会在骨髓内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生活方式中,长期住院接受有创操作的患者,接触真菌的风险增加,也可能增加真菌性骨髓炎的发生几率。
二、创伤因素
1.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时,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容易直接进入骨髓腔,从而引发骨髓炎。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的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破损,细菌很容易侵入骨髓,引起骨髓的感染性炎症。不同年龄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骨髓炎的风险不同,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使得其骨折后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开放性骨折后感染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老年人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差,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开放性骨折后发生骨髓炎的可能性相对更高。在生活方式上,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发生开放性骨折的几率较高,相应的发生骨髓炎的风险也增加。
2.医源性创伤
一些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骨髓炎,如骨科手术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可能进入骨组织引发感染。例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细菌污染关节周围的骨组织,就可能导致骨髓炎的发生。对于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发生医源性骨髓炎的风险更高。因为这些患者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术后伤口愈合能力也较差,一旦发生医源性细菌感染,就容易发展为骨髓炎。
三、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导致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使得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小的创伤后,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感染容易向深部蔓延,进而累及骨髓引发骨髓炎。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骨骼的特殊性,也可能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更为常见,发生骨髓炎的几率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洁等,会进一步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2.免疫功能低下疾病
患有艾滋病、白血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大幅下降,此时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骨髓引发骨髓炎。不同年龄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儿童患白血病等疾病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发生骨髓炎的风险更高;老年人本身免疫功能有衰退趋势,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后,发生骨髓炎的几率显著增加。在生活方式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需要更加注意防护,避免接触病原体,但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往往难以完全避免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