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下鼻甲肥大是鼻腔内双侧下鼻甲组织增生、肥大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有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长期鼻腔用药不当等,临床表现包括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诊断方法有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鼻腔冲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手术需谨慎,成年人需充分沟通)。
一、双侧下鼻甲肥大的定义
双侧下鼻甲肥大是指鼻腔内的双侧下鼻甲组织出现增生、肥大的病理状态。下鼻甲是鼻腔内的正常结构,主要起到调节鼻腔通气、湿度等作用,当下鼻甲发生病理性肥大时,会影响鼻腔的正常功能。
二、双侧下鼻甲肥大的常见原因
慢性鼻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导致双侧下鼻甲肥大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反复的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鼻腔黏膜慢性炎症,炎症长期存在会刺激下鼻甲黏膜下组织增生,进而导致下鼻甲肥大。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鼻炎,进而引起下鼻甲肥大;成年人则可能因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因素导致慢性鼻炎反复发作,引发下鼻甲肥大。
过敏性鼻炎: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会引起鼻腔的过敏反应,导致双侧下鼻甲黏膜水肿、增生,长期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可逐渐发展为下鼻甲肥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成为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发生过敏性鼻炎的几率较高,进而增加双侧下鼻甲肥大的发生风险;成年人也可能因接触过敏原而患过敏性鼻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也会出现双侧下鼻甲肥大。
长期鼻腔用药不当:长期使用鼻用血管收缩剂等药物,可能会引起下鼻甲黏膜的反跳性充血、增生,从而导致双侧下鼻甲肥大。这种情况在有长期自行滥用鼻腔药物习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若不及时停用不当药物并进行合理治疗,下鼻甲肥大情况可能会持续加重。
三、双侧下鼻甲肥大的临床表现
鼻塞:是双侧下鼻甲肥大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鼻腔空间因下鼻甲肥大而狭窄,患者会出现单侧或双侧鼻塞,且鼻塞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儿童由于鼻腔相对狭窄,双侧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可能会更明显,表现为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等,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成年人双侧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可能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如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
流涕:鼻腔黏膜受到肥大下鼻甲的刺激,分泌功能可能会亢进,导致患者出现流涕症状,鼻涕可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儿童双侧下鼻甲肥大出现流涕时,家长需注意观察鼻涕的性状等,以便初步判断病情;成年人流涕可能会影响鼻腔的通气和舒适度,若合并感染,鼻涕可能会变为黏脓性。
嗅觉减退:由于鼻腔通气不畅,气味分子难以到达嗅区,患者可能会出现嗅觉减退的情况。儿童双侧下鼻甲肥大导致嗅觉减退时,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气味的感知,进而可能对其认知和情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成年人嗅觉减退可能会影响其对食物气味的感知,降低生活质量。
四、双侧下鼻甲肥大的诊断方法
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双侧下鼻甲的大小、形态、表面情况等。鼻内镜检查能够清晰地看到下鼻甲是否肥大,以及肥大的程度和范围等,是诊断双侧下鼻甲肥大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鼻内镜检查都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诊断手段。
影像学检查:如鼻部CT等,可更清晰地显示鼻腔结构,了解下鼻甲肥大对鼻腔空间的影响程度等。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通过鼻内镜检查难以完全明确情况的患者,可能会需要进行鼻部CT检查。例如,当怀疑双侧下鼻甲肥大合并有鼻腔其他结构异常时,鼻部CT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双侧下鼻甲肥大的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由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引起的双侧下鼻甲肥大,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如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双侧下鼻甲肥大,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鼻腔炎症和水肿。但需注意,儿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成年人使用药物时也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腔黏膜水肿等。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工具和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不适;成年人也可通过鼻腔冲洗来辅助缓解双侧下鼻甲肥大引起的相关症状。
手术治疗:当双侧下鼻甲肥大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射频消融术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要非常谨慎,需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成年人在考虑手术治疗时,也需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