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肩周炎需先准备合适环境与患者姿势,常用揉、滚、拿捏法,按摩部位包括肩部局部、颈部及上肢相关部位,不同时期肩周炎按摩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按摩有相应提示,按摩流程一般15-20分钟,要根据情况调整。
一、按摩前的准备
1.环境准备:选择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温度宜保持在25℃左右,避免患者因受凉而加重肩部不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要营造更具童趣且安全的环境;对于老年患者,要确保环境防滑等。
2.患者姿势准备: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若取坐位,肩部放松,手臂自然下垂;若取卧位,肩部充分暴露且处于舒适的放松状态,根据肩周炎的不同阶段和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姿势,以方便按摩操作且让患者感觉舒适。
二、常用按摩手法及操作要点
1.揉法
操作:以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着力,吸附于肩部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揉动时带动皮下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120-160次。对于肩部肌肉较紧张的患者,揉法可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通过持续的揉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例如,针对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周炎的中青年患者,揉法能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状态。
作用:促进肩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有研究表明,揉法可以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流量,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
2.滚法
操作: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着力于肩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持续不断地滚动。滚法的压力要均匀,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对于肩部粘连较严重的患者,滚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在肩周炎中后期,滚法能更好地改善肩部的活动度。比如老年肩周炎患者,随着病程进展肩部粘连,滚法有助于恢复肩部的正常结构。
作用:松解肌肉粘连,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加肩部的活动范围。
3.拿捏法
操作: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肩部的肌肉,如三角肌、斜方肌等部位。拿捏时用力要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拿捏持续数秒后放松,反复进行。对于有明显肌肉条索状硬结的患者,拿捏法可以起到软化硬结的作用。例如长期肩部劳损的中青年患者,肩部可能出现肌肉硬结,拿捏法能改善这种情况。
作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肌肉代谢产物的排出,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三、按摩的部位及流程
1.肩部局部
首先从肩部的肩前、肩后、肩外侧等部位开始按摩。以肩前为例,用揉法或滚法在肩前区域进行操作,时间约3-5分钟,然后用拿捏法拿捏肩前的肌肉。
2.颈部及上肢相关部位
颈部:按摩颈部与肩部相连的肌肉,如斜方肌上部,用揉法或滚法,时间约2-3分钟,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对肩部的影响。
上肢:从肩部向下延伸到上臂、前臂,用揉法和拿捏法对上肢肌肉进行放松,时间约3-5分钟,因为肩部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上肢的肌肉状态,通过放松上肢肌肉也有助于肩部功能的恢复。整个按摩流程一般持续15-2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适当调整时间。
四、不同时期肩周炎的按摩注意事项
1.急性期
特点:肩部疼痛剧烈,肌肉痉挛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较严重。
注意事项:按摩手法要轻柔,避免使用重手法刺激。因为急性期肩部组织处于炎症反应较为活跃的状态,重手法可能会加重炎症和疼痛。对于老年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手法的轻柔,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慢性期
特点:肩部粘连逐渐加重,疼痛相对急性期有所减轻,但活动受限明显。
注意事项:可以适当增加手法的力度和强度,如加强滚法和拿捏法的操作,但仍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于长期患有慢性肩周炎的患者,在按摩时要关注其肩部粘连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松解操作,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肩部损伤。中青年慢性肩周炎患者,在进行较有力的手法时,要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及时与按摩者沟通。
五、特殊人群的按摩提示
1.儿童肩周炎
儿童肩周炎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或特殊疾病相关。若儿童出现肩部类似肩周炎的情况,按摩时手法要极其轻柔,因为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要由专业的儿科康复医生进行操作,避免因手法不当影响儿童肩部的正常发育。
2.老年肩周炎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按摩时要注意手法力度的把控,防止因手法过重导致骨折等意外情况。同时,老年患者的皮肤较为松弛,按摩时要避免造成皮肤损伤。在按摩前后,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如血压等,确保按摩过程中的安全。
3.女性肩周炎患者
女性肩周炎患者在按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孕期女性按摩肩部要避免刺激可能引起宫缩的部位,哺乳期女性要注意按摩操作不影响乳汁的分泌和质量。对于有肩部既往手术史的女性患者,按摩时要提前了解手术情况,避开手术部位周围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