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关节疼痛肿胀的常见原因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好发手小关节、对称发病、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致畸形)、骨关节炎(中老年、软骨退变、劳损等致痛肿、活动受限)、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沉积、男性多、高嘌呤饮食等致突发红肿热痛);伴随症状与可能疾病有关,如伴晨僵对称发病多为类风湿关节炎,伴畸形常见于晚期类风湿和骨关节炎,伴皮肤红肿热痛突发多为痛风急性发作;检查有实验室(RF、血尿酸、血沉、CRP)和影像学(X线、超声);治疗非药物部分有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热敷适用于骨关节炎,冷敷适用于痛风急性发作)、康复锻炼;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孕妇用药需谨慎、老年人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
一、常见原因
1.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手小关节,女性相对多见,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病理机制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引起手关节疼痛、肿胀,常呈对称性,早晨起床时还可能伴有关节僵硬,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约60%-70%的患者有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如感染等可能触发发病。
2.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手关节软骨退变是主要病理改变,与年龄增长、劳损、创伤等有关。长期使用手关节进行重复性劳作,如纺织工人、键盘操作者等易患此病。关节软骨磨损后,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受限。
3.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关节引起的炎症反应。男性多见,常与高嘌呤饮食、尿酸代谢异常等有关。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关节,引发急性炎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热,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手关节,如拇指、手指关节等。
二、伴随症状与可能疾病的关系
1.伴晨僵且对称发病:若手关节疼痛肿胀伴有长时间晨僵且呈对称性,高度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时间长短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活动度。
2.伴关节畸形:手关节疼痛肿胀后期出现畸形,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多导致手指关节呈尺侧偏斜等畸形,骨关节炎可出现手指远侧指间关节Heberden结节等畸形。
3.伴皮肤红肿热痛突发:手关节突然出现红肿热痛,考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多与近期高嘌呤饮食等诱因相关。
三、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类风湿因子阳性,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等情况,其水平与病情活动度相关。
血尿酸: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升高,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不升高,需多次检测。
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炎症性疾病时,血沉增快、CRP升高,反映炎症活动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骨关节炎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痛风性关节炎早期X线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见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形成的高密度影。
超声:能更早发现关节滑膜增厚、积液、血管翳形成等,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部分)
1.休息与制动:手关节疼痛肿胀时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病关节,可使用支具等进行制动,减少关节进一步损伤。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休息制动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2.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骨关节炎等慢性关节病变,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一般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
冷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可采用冷敷,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可重复。
3.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期,进行适度的手关节康复锻炼,如手指屈伸、握拳等动作,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但要注意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进行康复锻炼,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手关节疼痛肿胀相对少见,若出现需警惕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累及多个关节,除手关节外,还可能有膝关节等,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物理治疗等。
2.孕妇:孕妇手关节疼痛肿胀需谨慎处理,首先需明确病因,避免盲目用药。如考虑为孕期激素变化等引起的生理性肿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即可;若为病理性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等,需在风湿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手关节疼痛肿胀常见于骨关节炎等,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如使用物理治疗时要注意老年人皮肤感觉可能减退,避免烫伤;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锻炼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