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如右半、左半结肠切除术及乙状结肠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短路手术),遵循根治性和无瘤原则,术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做好肠道准备和营养支持,术后要监测护理、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并定期随访,不同患者群体因自身特点在手术及术后相关情况上有不同需关注要点。
一、结肠癌手术治疗的常见术式
1.根治性手术
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的癌肿。切除范围包括右半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包括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做回肠与横结肠端端或端侧吻合。该术式的依据是肿瘤的解剖位置,通过切除相应肠段及区域淋巴结,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对于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手术创伤相对较大,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对于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仍需关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
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左半、降结肠,有时还包括乙状结肠及其相应的系膜和淋巴结,然后做结肠间或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其原理是根据肿瘤所在左半结肠的位置,切除相关肠段以清除肿瘤及周围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在女性患者中,需注意与子宫等邻近器官的关系,手术中要避免损伤;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肺部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术前需评估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准备。
乙状结肠切除术:适用于乙状结肠癌。根据乙状结肠的长短和癌肿所在的部位,分别采用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或切除乙状结肠大部分并与降结肠吻合等不同术式。这是基于乙状结肠的解剖特点和肿瘤位置来确定切除范围,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等,术前需更好地评估肠道准备情况,因为这类患者肠道黏膜可能存在炎症等改变,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2.姑息性手术
短路手术:当结肠癌导致肠梗阻且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时,可采用短路手术,即做梗阻近端与远端肠管的侧侧吻合,以解除梗阻症状。这种手术是一种缓解症状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根治的患者。对于老年体弱患者,短路手术相对创伤较小,能较快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术后仍需关注营养支持等问题;对于年轻患者,若一般状况较好,可能更倾向于积极寻找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但在无法根治时也需考虑此类姑息手术。
二、手术治疗的原则
1.根治性原则
要整块切除肿瘤所在的肠袢及相应的系膜和区域淋巴结。例如,在右半结肠切除时,必须将右半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及相关的系膜和淋巴结完整切除,以确保肿瘤细胞无残留,这是基于肿瘤细胞可能沿着肠壁、系膜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通过完整切除相关组织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结肠癌患者,其肿瘤发生发展可能有特殊的分子机制,在手术中更要严格遵循根治性原则,因为这类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复发倾向。
2.无瘤原则
操作过程中要避免肿瘤细胞的种植和播散。例如,在分离肿瘤时,要先结扎肿瘤供应血管,防止挤压肿瘤导致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循环或种植在其他部位;切除肿瘤后要更换器械等,防止肿瘤细胞残留。对于儿童结肠癌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中的无瘤原则更为重要,因为任何肿瘤细胞的播散都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后续治疗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在操作时需更加精细地遵循无瘤操作规范。
三、手术前的准备
1.全面评估
身体状况评估: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检查。例如,通过心电图、胸部X线或CT等检查评估心肺功能,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评估尤为重要,因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对于年轻但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者,也需详细评估心肺功能,制定相应的手术预案。
肠道准备:一般采用口服肠道清洁剂的方法,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对于肠道准备不充分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概率会增加。对于便秘病史较长的患者,可能需要提前调整肠道准备方案,确保肠道清洁效果。
2.营养支持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需进行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能力。例如,对于长期进食不佳的结肠癌患者,术前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营养。对于儿童结肠癌患者,营养支持不仅关系到手术耐受,还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精确计算营养支持的方案。
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监测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需更加仔细观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监测要更加频繁和细致。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预防切口感染。对于肥胖患者,由于切口愈合相对困难,更要加强切口护理;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要注意避免切口受到摩擦等。
2.康复与随访
肠道功能恢复: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恢复,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开始在床上活动,逐步过渡到下床活动。对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采用针灸、按摩等辅助手段促进恢复。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可能受到一定影响,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肠道功能恢复的措施。
定期随访:患者术后需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复查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结肠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对于家族中有结肠癌遗传史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因为这类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