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与肝癌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进展的病理阶段,发病与长期慢性肝损伤有关,代偿期症状轻,失代偿期有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肝穿刺活检,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及对症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肝癌是肝脏恶性肿瘤,与肝硬化关系密切,还有多种相关因素,早期无症状,进展后有肝区疼痛等表现,诊断靠血清学标志物、影像学及肝穿刺活检,治疗有手术、局部及全身治疗,早期肝癌手术预后较好,中晚期预后差,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影响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其发病多与长期慢性肝损伤有关,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长期作用,导致肝细胞反复炎症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最终肝脏结构改建、质地变硬。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又主要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肝硬化关系密切,在我国,约80%-90%的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此外,肝炎病毒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暴露、长期酗酒、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也是重要相关因素,正常肝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调控失常,导致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较轻,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失代偿期会出现肝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乏力、消瘦、面色晦暗、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腹胀、腹水(腹部膨隆)、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内分泌紊乱(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以及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出现呕血、黑便)、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
肝癌:早期肝癌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脏进行性增大(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块)、全身症状(消瘦、乏力、发热等)、黄疸(多为晚期表现,因肿瘤侵犯胆管或肝门部导致)、转移相关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咯血,转移至骨可出现骨痛等)。
三、诊断方法差异
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清学检查甲胎蛋白(AF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病毒学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感染。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肝表面不光滑、门静脉内径增宽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有无结节、门静脉系统情况等,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及分期。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肝脏组织学改变。
肝癌: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AFP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标志物,在肝癌患者中AFP常明显升高,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AFP不升高;此外,异常凝血酶原(DCP)、α-L-岩藻糖苷酶(AFU)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增强CT或增强MRI能更精准判断肿瘤的大小、数目、部位、血供情况等,对于肝癌的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及转移灶的探测。
肝穿刺活检: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可疑占位,可通过肝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
四、治疗原则差异
肝硬化: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避免劳累;调整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有肝性脑病倾向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
病因治疗:如乙肝肝硬化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酒精性肝硬化需严格戒酒等。
对症治疗:针对腹水可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等)、输注白蛋白等;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采取止血、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措施;对于脾功能亢进可考虑脾栓塞或脾切除等治疗。
肝癌:
手术治疗:是早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对于符合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肿瘤。
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适用于不宜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
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常用药物有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类等)、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可根据患者病情及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预后差异
肝硬化:其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有关。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可得到改善,生存期延长;但如果病情进展至失代偿期,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肝癌:早期肝癌若能及时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但中晚期肝癌预后相对较差,总体生存率较低,即使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患者的生存期也相对有限,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有长期乙肝病史的人群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较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酒精性肝病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中更具易感性;长期酗酒的人群无论是肝硬化还是肝癌的发病风险都会显著增加;老年患者在治疗耐受性等方面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舒适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