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瘤是良性肿瘤,细胞分化好、生长慢,多早期无症状,大腺瘤可致便血等;直肠癌是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一、生长快、有侵袭转移,有便血等多样症状。直肠指检、内镜、影像学可查二者,治疗上腺瘤多内镜切除,直肠癌依分期综合治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二者发病,有直肠腺瘤或炎症性肠病病史者患癌风险高,如直肠腺瘤可发展为直肠癌,炎症性肠病易致癌变。
直肠腺瘤是良性肿瘤,细胞分化好、生长慢,多早期无症状,大腺瘤可致便血等;直肠癌是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一、生长快、有侵袭转移,有便血等多样症状。直肠指检、内镜、影像学可查二者,治疗上腺瘤多内镜切除,直肠癌依分期综合治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二者发病,有直肠腺瘤或炎症性肠病病史者患癌风险高,如直肠腺瘤可发展为直肠癌,炎症性肠病易致癌变。
直肠癌:是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可通过淋巴道、血道等途径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肝脏、肺等。其病理类型多样,包括腺癌(占绝大多数)、黏液腺癌、未分化癌等,癌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侵袭周围组织并可扩散到远处器官。
临床表现
直肠腺瘤: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腺瘤增大,可能出现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一般出血量较少;部分患者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但大便性状多无明显改变;少数较大的腺瘤可引起肠道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但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的直肠腺瘤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直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与直肠腺瘤相似,也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可伴有黏液,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患者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导致肠腔狭窄所致;还可出现腹痛,初期多为隐痛,后期可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而出现剧烈疼痛;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以及肿瘤转移部位相应的症状,如肝转移时可出现肝大、黄疸等。
检查方法
直肠指检:
直肠腺瘤: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光滑、质软、可推动的肿物,活动度较好,大小不一,小的腺瘤可能不易触及。
直肠癌: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内质硬、凹凸不平或溃疡型肿物,肿物活动度差,指套常染有血迹。直肠指检是发现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但直肠腺瘤位置较高时可能不易触及。
内镜检查:
直肠腺瘤:结肠镜检查可清晰观察到直肠腺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表现为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多光滑或呈分叶状,可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性质。
直肠癌:结肠镜检查同样能直观显示直肠内肿瘤的情况,可见肿瘤呈菜花样、溃疡型或浸润型等,病变部位黏膜粗糙、易出血,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可确诊,同时能了解肿瘤的范围,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直肠腺瘤:一般首选结肠镜检查加活检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如盆腔CT或MRI主要用于评估肿瘤有无侵犯周围组织等情况,但对于较小的直肠腺瘤,影像学检查可能不如内镜敏感。
直肠癌:盆腔CT或MRI有助于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对于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例如,通过CT或MRI可以判断肿瘤是否侵犯直肠周围的肌肉层、盆腔侧壁等结构,以及是否有肝转移等远处病灶。
治疗方法
直肠腺瘤: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对于直径较小、形态较规则的直肠腺瘤,内镜下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有无复发。对于部分较大或基底较宽的腺瘤,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但相对少见。
直肠癌: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综合决定。早期直肠癌(T1-T2期,无淋巴结转移)可考虑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直肠低位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等。中晚期直肠癌多需要综合治疗,如手术结合化疗、放疗等。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放疗可用于术前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可能性,或术后辅助放疗降低局部复发率等。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
年龄:直肠腺瘤和直肠癌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左右,而直肠腺瘤可发生于青少年至老年人。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患直肠腺瘤和直肠癌的风险均有增加趋势。例如,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患直肠癌的几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性别:在直肠癌的发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差异不是非常显著;直肠腺瘤的发病男女比例差异相对不明显。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中致癌物质的产生,低纤维饮食使粪便通过肠道时间延长,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而直肠腺瘤的发生也与饮食结构有关,高动物脂肪、低蔬菜和水果摄入可能增加其发病风险。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人群中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同时直肠腺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吸烟:吸烟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和代谢,增加致癌物质的暴露等,而对于直肠腺瘤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但推测可能也有一定关联。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酒精可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解毒和免疫功能等,对直肠腺瘤的影响尚不明确。
病史:
直肠腺瘤病史:有直肠腺瘤病史的患者,其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因为直肠腺瘤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约10%-20%的直肠腺瘤可在若干年后发展为直肠癌,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较高,可达30%-50%。所以,有直肠腺瘤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肠镜,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发生的癌变。
炎症性肠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这类患者也可能合并直肠腺瘤的发生,炎症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容易引起细胞的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腺瘤或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