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紫外线暴露(UVB致表皮DNA损伤、UVA致真皮氧化应激,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肤色浅者风险不同)、化学物质接触(砷及其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可致皮肤癌,职业和生活环境接触风险不同)、电离辐射(使DNA损伤致细胞增殖异常,医疗放疗和职业辐射暴露人群风险不同)、遗传因素(着色性干皮病、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增加风险,有遗传易感性人群需加强防护)、免疫功能低下(免疫低下时监视清除癌细胞能力下降,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服免疫抑制剂患者患癌风险高,需注意皮肤护理等)
一、紫外线暴露
1.紫外线类型及作用机制
皮肤癌的发生与紫外线(UV)暴露密切相关,其中主要是紫外线中的UVB(中波紫外线)和UVA(长波紫外线)。UVB主要影响皮肤的表皮层,它能够引起DNA损伤。例如,UVB可以使DNA中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如胸腺嘧啶二聚体,这种DNA结构的改变如果不能被正确修复,就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UVA则能深入到皮肤的真皮层,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细胞内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分子,长期的氧化应激也会增加皮肤癌发生的风险。
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尤其是在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如长时间在海滩、滑雪场等紫外线强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会显著增加皮肤癌的发病几率。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没有做好防晒的人群,患皮肤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数倍。
2.不同人群的紫外线暴露风险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紫外线暴露对皮肤癌的发生影响较大。因为他们的皮肤对紫外线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一时期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会在体内积累潜在的致癌因素。例如,经常在阳光下玩耍且不注意防晒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患皮肤癌的风险会逐渐增加。
肤色因素:肤色较浅的人群,如白种人,由于皮肤中黑色素含量较少,对紫外线的吸收和防护能力更差,相比肤色较深的人群,患皮肤癌的风险更高。例如,白种人患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几率明显高于黑种人,但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则较为复杂,不过总体来说肤色浅的人群在紫外线暴露下更易患皮肤癌。
二、化学物质接触
1.常见化学致癌物质
砷及其化合物:长期接触含砷的物质,如某些职业环境中(如砷矿开采、冶炼等行业)的工人,砷会通过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DNA修复机制,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长期接触砷的工人患皮肤癌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很多倍。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像煤焦油、沥青等物质中含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长期接触这些物质的人群,如从事铺路、炼油等工作的人员,皮肤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后,化学物质会作用于皮肤细胞,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皮肤癌。例如,长期接触煤焦油的工人,其皮肤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2.不同接触方式与皮肤癌风险
职业接触:对于从事特定职业且不可避免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的人群,如上述提到的接触砷、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职业人群,需要严格做好职业防护。例如,在工作时要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同时,企业也应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防护设施,以降低员工患皮肤癌的风险。
生活环境接触:在一些受污染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也可能接触到化学致癌物质。比如,居住在靠近化工厂等污染源附近的居民,可能会通过皮肤接触到空气中或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从而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安全。
三、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的致癌机制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能够使细胞内的DNA发生断裂、突变等损伤。当细胞受到电离辐射后,其遗传物质被破坏,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紊乱,可能导致细胞无限增殖,进而引发皮肤癌。例如,长期接受放疗的患者,在放疗部位的皮肤发生癌变的风险会增加,因为放疗使用的射线会对皮肤细胞造成电离辐射损伤。
2.不同人群的电离辐射暴露风险
医疗放疗人群: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尤其是长期接受放疗且放疗部位在皮肤附近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皮肤的变化。医生在进行放疗时也会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的辐射损伤。同时,患者在放疗后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健康,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因素,降低皮肤癌的发生风险。
职业辐射暴露人群:一些职业中可能会接触到电离辐射,如放射科医生、核电站工作人员等。这些人群需要严格遵守辐射防护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皮肤病变,及时采取措施。
四、遗传因素
1.遗传性皮肤癌综合征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缺乏参与DNA修复的某些酶,导致其对紫外线的损伤修复能力极弱。患者在出生后,只要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中,就会迅速出现皮肤的病变,如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皮肤癌等。据研究,着色性干皮病患者患皮肤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数千倍。
基底细胞癌综合征也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疾病,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更容易发生基底细胞癌等皮肤癌。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遗传史,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和密切的皮肤监测。
2.遗传因素的影响方式
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外界致癌因素暴露,其患皮肤癌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这类人群需要更加注重皮肤的日常防护。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需要严格避免紫外线暴露,外出时要穿着严密的防护衣物,使用高倍数的防晒霜等。同时,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皮肤的异常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五、免疫功能低下
1.免疫功能低下与皮肤癌的关系
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其患皮肤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发生癌变的皮肤细胞,使得癌细胞能够在体内逐渐增殖和发展。另外,一些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他们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患皮肤癌的几率也会升高。
2.不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注意事项
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艾滋病本身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因为皮肤损伤可能会成为癌细胞滋生的“温床”。同时,要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一旦发现皮肤有异常病变,如不明原因的肿块、溃疡等,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器官移植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和皮肤状况。注意避免紫外线暴露,加强皮肤的保湿和防护,一旦发现皮肤有异常变化,如色素沉着、结节等,要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早期诊断和处理皮肤癌相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