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多样,不同部位表现不同,环境、病毒、炎症、遗传等是发病原因,诊断靠影像学、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可通过避免环境危险因素、预防病毒感染、处理慢性炎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
一、鳞状细胞癌的定义
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鳞状上皮细胞主要覆盖在人体皮肤表面以及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例如食管、支气管、子宫颈等部位的上皮都是鳞状上皮。当这些部位的鳞状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时,就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二、发病部位与相关表现
皮肤部位的鳞状细胞癌:常发生在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暴露部位,如面部、耳部、手背等。早期可能表现为红斑状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表面可有鳞屑,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形成结节,结节中央易发生溃疡,溃疡边缘隆起,质地较硬,有时会伴有出血、渗液等表现。不同部位皮肤的鳞状细胞癌在外观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都符合上述逐渐进展的特点。对于有长期紫外线暴露史且皮肤出现异常斑块、结节等改变的人群,需要高度警惕鳞状细胞癌的可能。
食管鳞状细胞癌:与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过热、过烫、腌制食物等)以及食管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早期吞咽困难可能呈间歇性,随着病情发展,吞咽困难会逐渐加重,从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发展到吞咽流质食物也困难。对于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且出现吞咽不适症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食管鳞状细胞癌。
支气管鳞状细胞癌:多见于长期吸烟的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导致咳痰增多。如果肿瘤侵犯血管,会出现痰中带血甚至咯血的情况。对于长期吸烟的男性出现呼吸道相关异常症状时,要考虑支气管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排液增多,排液可呈白色或血性,有腥臭味等表现。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三、发病原因
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会损伤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突变,增加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例如,生活在紫外线辐射较强地区的人群,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化学物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诱发鳞状细胞癌,如砷及其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长期接触砷制剂的工人,患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几率明显增加;长期接触煤焦油、沥青等物质的人群,患皮肤或肺部鳞状细胞癌的风险也会升高。
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发病原因。HPV病毒的某些亚型,如HPV16、18等,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导致细胞恶变。
EB病毒:与某些部位的鳞状细胞癌相关,例如鼻咽癌中就发现有EB病毒感染的证据,EB病毒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参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慢性炎症刺激: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反复受损、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鳞状细胞癌。例如,慢性皮肤溃疡、慢性宫颈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如果长期不愈,都可能增加相应部位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比如慢性皮肤溃疡,由于溃疡部位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恶变。
遗传因素:虽然遗传因素在鳞状细胞癌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患鳞状细胞癌的易感性。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DNA修复功能缺陷,对紫外线高度敏感,极易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等皮肤肿瘤。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于肺部鳞状细胞癌,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肿块阴影,但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或早期病变可能显示不清晰。例如,早期支气管鳞状细胞癌在胸部X线上可能仅表现为肺部纹理增粗等非特异性改变,需要进一步进行CT检查明确。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食管鳞状细胞癌,CT可以了解肿瘤侵犯食管壁的深度、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CT有助于评估肿瘤对周围骨质、血管等结构的侵犯程度。例如,通过胸部CT可以准确判断支气管鳞状细胞癌是否有肺内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等。
MRI检查: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具有优势,对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在宫颈内的侵犯范围、与周围组织(如膀胱、直肠等)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鳞状细胞癌的病理表现通常为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角化珠或细胞间桥等特征。例如,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活检组织在显微镜下可看到鳞状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有明显的异型细胞和角化现象;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切片可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符合鳞状细胞癌的特点。
实验室检查: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例如,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能会升高,但它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是绝对的,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SCC-Ag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阳性率相对较高,但在一些良性疾病如宫颈炎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轻度升高,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早期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病变局限、没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例如,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如果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可进行食管癌根治术,切除肿瘤及其所在的一段食管,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的范围和方式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放射治疗:可用于根治性治疗,也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例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对于一些不能手术或手术切缘阳性的情况,可采用放射治疗;对于食管癌患者,在术前进行放射治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照射肿瘤部位,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鳞状细胞癌或作为手术、放疗的辅助治疗。可通过全身用药或局部用药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例如,对于转移性的鳞状细胞癌患者,可采用化疗药物进行全身化疗;在手术前使用化疗药物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效果;在放疗同时配合化疗可以增加放疗的敏感性。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药物,但化疗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
六、预防措施
避免环境危险因素
防晒:在紫外线辐射较强的时间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太阳帽、太阳镜等防护用品,涂抹高倍数防晒霜,减少皮肤直接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降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例如,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更要加强防晒措施。
减少化学物质接触:在工作中需要接触砷、多环芳烃类等化学物质的人群,要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定,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可能含有害化学物质的物品,如某些不合格的化妆品等。
预防病毒感染
HPV疫苗接种:对于女性,接种HPV疫苗可以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HPV疫苗分为二价、四价和九价,可根据年龄和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例如,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更多亚型的HPV感染,但接种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一般适合9-45岁的女性接种。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感染HPV的风险;对于EB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预防,但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式有助于降低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如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处理慢性炎症:对于患有慢性皮肤溃疡、慢性宫颈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及时控制炎症。例如,对于慢性皮肤溃疡,要保持溃疡部位清洁,按时换药,积极治疗基础病因;对于慢性宫颈炎,要根据病情进行规范的治疗,如使用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防止病情迁延不愈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因为吸烟是多种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肺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等;避免长期大量饮酒,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食管鳞状细胞癌等的风险;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降低患鳞状细胞癌的风险;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与某些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